注册 登录
考研论坛 返回首页

的个人空间 http://home.kaoyan.com/?0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马克思的哪些理论将指引我们继续前进

已有 942 次阅读2007-7-17 21:46

陈学明

                               复旦大学当代国外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

内容提要

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进入了一个关键的时刻。下一步如何走这涉及到究竟要把中国引向何处去的问题。事实已无情地表明,照搬西方的发展模式,按照新自由主义的一套去做并不是光明大道;而重新拜倒在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脚下,企图从曾经统治中国数千年的“孔家店”中寻找发展思路更是一条死路。

毛泽东曾经说过,只有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一至理名言当今仍没有过时。正在全球化背景下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国人民仍然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仍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那么,马克思主义究竟有哪些理论值得我们吸取,从而指引我们继续前进呢?这里且列举若干:

其一,马克思关于人全面发展的理论。马克思把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论证与对人的本质的探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有着种种论述,如马克思曾把人的本质归结为是自由自觉的活动,而把这种实现人的劳动这一本质所要求的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直接表述为“全面发展自己的能力”等;马克思也曾提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提出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关系的充分丰富与全面占有;马克思又曾强调人的本质是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统一,强调人的完整本质的多方面的自由的发展和发挥,就是对人的体力、智力和道德上的片面发展的克服;马克思还曾把人的本质与人的需求联系在一起,认为人的需要是全面的、综合的和多层次的,所以,为了实现人的本质应全面地、综合性地、多层次地满足人的需要。不难看出,不管马克思从什么样的角度去规定人的本质,所看到的人都是具有无限丰富性的总体的人。从而不管马克思从什么样的角度去探讨人的发展,所得出的结论只能是:人的发展的第一个要求就是它的全面性。当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鲜明地把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写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上,提出要用这一理论来指导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之时,我们都是欢欣鼓舞的。

其二,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论。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著作中有关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理论尽管常常被人们所遗忘,但实际上这些常被人遗忘的东西正是马克思留给人类的最珍贵的遗产。按照马克思的观点,自然界不仅仅是作为有机的或无机的物质出现,而是作为独立的生命体,作为主体-客体而出现,对生命的追求是人与自然的共同的本质;人之所以能同自然界发生关系, 不仅是由于“物本身就是人的活动的对象化”,而且由于“物本身也像人同它发生关系那样同人发生关系”。马克思从对自然的这一基本认识认识出发,要求对自然进行“人道的占有”,即“把自然界改造成为苻合人的本质的环境世界”;要求“按照美的法则来塑造对象性的自然界”;要求有通过劳动建立起人与自然关系。马克思把未来的共产主义说成“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实现了的人道主义”,则是意味深长的。无论是评判他人的关于未来人和社会的发展蓝图,还是自己去规划人和社会的发展方案,不以马克思的这些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论述作为准则,肯定是要偏离方向,从而也肯定是要受到惩罚的。

其三,马克思关于劳动解放的理论。马克思基于对人的本质和人的需求的正确的分析,得出结论人并不是消费动物,真正使人成其为人、构成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的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也就是劳动。马克思的下述名言可以说最精辟地表述了他对资本主义的批评:“人(工人)只有在运用自己的动物机能――吃、喝、性行为,至多还有居住、修饰等等的时候,才觉得自己是自由活动,而在运用人的机能时,却觉得自己不过是动物。动物的东西成为人的东西,而人的东西成为动物的东西。”[1]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在于造成了这样的颠倒:吃、喝等明明是动物的功能,可人却完全专心致志地享受,把此当作人的独有的功能来对待,而劳动明明是只属于人的功能,可人却偏偏不加重视,只是把此作为一种手段,实际上已把此视为动物的功能了。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社会做出这种批评的基础上,为人类指明了劳动解放的道路,认为人类只有实现了劳动的解放,即把强制性的、作为手段的异化劳动变成自由自觉的、作为目的本身的活动,才称得上真正实现了自身。生态学的马克思主义者用这样一个命题来表述马克思的劳动解放的思想:“人的满足最终在于生产活动而不在于消费活动”。马克思的劳动解放的思想常常被人们当作“劳动乌托邦”而加以唾弃,实际上人类生活的现实越来越清楚地表明:人类的未来必须沿着劳动解放的方向发展,否则必然进入死胡同。我们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国家,就应率先实施马克思的劳动解放的理念,尽管目前我们只能跨出很小的几步,但只要沿着这一方向前进就是中国人的大幸。

其四,马克思关于实现人的事实上平等的理论。资产阶级为了反对封建贵族的特权提出平等、自由、公正等观念,而且它也正是打着争取平等、自由和公正等旗帜,推翻了封建社会而建立了资本主义社会。全部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典都是围绕着维护平等、自由与公正。如果资产阶级的平等、自由和公正等观念是人类最理想的境界,如果建立在这些观念上的资本主义社会是人类最理想的社会形态,那么也用不到马克思去批判这些观念并且还要推翻这一社会了。全部的关键在于,在马克思看来,资产阶级所说的平等与公正,只是形式上的平等与公正。他要改变这种形式的平等与公正而实现事实上的平等与公正。马克思要推翻资本主义社会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就是要变形式上的平等与公正为事实上的平等与公正。让一个身强力壮的人和一个身体天生有点残疾的人都去扛包打工,把一个50公斤重的包从甲地扛到乙地收取10元钱报酬,结果前者在一个小时内扛了50包得50元钱,而后者一个小时只扛了10包拿了10元钱。按照资本主义的形式上的公平观念,这完全是合情合理的,但用马克思主义事实上的公平观念来衡量,这一过程显然具有不合理的成份,因为必须考虑到这俩人天赋不平等的因素。尽管我们目前还需要这种形式上的平等,甚至还需要建立起完善的维护形式上的公平的制度,但我们绝对不能满足于此。我们在评判和构建社会和人的发展方案时,千万不能把马克思的这一思想置之不理,甚至视如敝屣。

其五,马克思关于大公无私的理论。目前人是经济人的说法在国内作为一个无可辩驳的“公理”广为流行。我们承认,在实施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为主要特征的经济人有其历史作用。但我们千万不能把经济人普遍化和永恒化。这涉及到如何看待人性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剖析是在两个方面同时展开的:一方面分析资产阶级社会条件下的社会关系如何形成了资本主义时期的人那种追求自身私利的本性;另一方面又分析这种作为资产阶级普遍人性的追求自身私利的本性又如何在维护和扩展资本主义中起着作用。马克思确实看到了人的那种追求自身私利的本性,但马克思没有把人看作生来就是如此的,而是强调了这种人性是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物。当然,由于马克思是历史地看待这种追求私利的人的本性的,从而马克思深信这种人性也是要历史地消亡的。他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占统治地位的条件下,已经看到了另一种人性――大公无私的无产阶级人性的存在,认为具有这种人性的人是已超越了个人本位而达到了类本位境界的新人,并预言这种新人总有一天在人类社会占有统治地位。按照马克思的理论,作为执政党的共产党当前必须要做的是保持唯利是图的资产阶级人性与大公无私的无产阶级人性之间的合理张力。肯定“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在当前中国存在的必然性和发挥其功能,更要肯定超越这种“经济人”成为无产阶级的“新人”在当前中国的必要性,眼中不能只有唯利是图者,更应看到大公无私者,共产党人的屁股只能坐在先进分子一边。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邀请 使用道具 | 分享到人人 编辑| 删除|

评论 (0 个评论)

关于我们|商务合作|小黑屋|手机版|联系我们|服务条款|隐私保护|帮学堂| 网站地图|院校地图|漏洞提交|考研帮

GMT+8, 2025-10-11 09:15 , Processed in 0.050018 second(s), Total 5, Slave 5(Usage:2.75M, Links:[2]1,1_1)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 2001-2017 考研 Inc.

返回顶部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