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考研论坛 返回首页

的个人空间 http://home.kaoyan.com/?0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向梁思成先生、梁思永先生致敬!

热度 1已有 516 次阅读2007-7-23 16:03

向梁思成先生致敬!   


        梁思成在东北大学创立了中国第一个建筑系,完成了第一本中国人自己编写的《中国建筑史》。在二战的炮火中,他曾经挽救了日本古城奈良,却未能留住深爱的北京古城墙。他参与了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是一位真正具有文化视野的建筑大师。

  梁思成,建筑学者,梁启超的儿子,林徽因的丈夫。早年受父亲影响,受过正统的中国古典文化教育,后到美国留学。回国后,创建中国第一个建筑系,完成第一本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比较系统完整的《中国建筑史》。是把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当成命根子的人。

  梁思成,是清末大学者,政治家梁启超的长子。维新变法失败,梁启超逃亡日本。梁思成出生在日本东京。十一岁回到北平。梁启超很注重儿女们的国学教育。在家里设学堂。每逢寒暑假,便在家中开课。亲自给他们讲《论语》,《孟子》。1915年,梁思成考入清华学校,就是当时的留美预备学堂。他学业优秀兴趣广泛,既是体育健将,又是合唱团团员,还会吹小号,长笛。梁启超此时已渐渐消隐于历史舞台。他更希望他的儿女们能够专攻文化,从事学术研究。

  而这时梁思成的梦想是当一个雕塑家。他最终却没有成为雕塑家。他的人生道路离不开两个人的影响,一个是他的父亲梁启超,还有一个就是才女林徽因。

  1920年,曾被诗人徐志摩苦苦追求的林徽因随父亲从英国回到北平。19岁的梁思成第一次见到17岁的林徽因,当他敲开林家的大门,一个小仙子一样的美丽女子站在他面前,聪慧的目光如水晶莹。第一眼便深深地打动了他的心。而林徽因的一番话则改变了梁思成的人生。梁从诫:当我父亲第一次去拜访我母亲时,她刚从英国回来,在交谈中,她谈到以后要学建筑。我父亲当时连建筑是什么还不知道,我母亲告诉他,那是包括艺术和工程技术为一体的一门学科,因为父亲喜爱绘画,所以也选择了建筑这个专业。

  这是两个个性如此不同的人。林徽因活泼热情,梁思成稳重深沉。然而,因着共同的志趣和理想,两颗心越来越近。这时,在父辈的安排下,两人结伴到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

  宾大有个藏书丰厚的图书馆,建筑系的教授也很有名,而梁思成沉迷于看书画图也是出了名的。有一次,中国同学相约出外郊游,梁思成仍在画图,同学们与林徽因打赌,问她是否能请得动梁思成一同出游,林徽因特意换了身儿好看的衣服,神采飞扬地敲开梁思成的画室,梁思成饶有兴趣地跟林徽因讲起了他正在研究的一处古建筑的结构,林徽因好几次想打断他……最后林徽因硬着头皮跟他说:跟我一起去郊游吧,我都跟人打过赌了,你不去太不给我面子了,梁思成却说:你跟他们去玩吧,我还要画图,林徽因只好失望地一个人走了,这样的事情在这对小情侣间常有发生。

  宾大建筑系老师经常布置一些别出心裁的作业,他们有时让学生为毁损的建筑做修复设计,有时让学生重新设计凯旋门,纪念柱。每当此时,林徽因总是很快就画出草图,然后,又会因为采纳不同的修改意见而丢弃这张草图,灵感不断,反反复复。就在她认为自己不可能完成这个设计时,梁思成来到她的身边,以令人惊叹的绘图功夫,迅速,清晰而准确把林徽因富于创造性的图纸变成精彩的设计作品。林徽因也承认自己是个兴奋型的人,而梁思成的沉稳和林徽因形成了最好的互补,他们之间的这种默契与合作,在以后共同从事的事业中,一直保持了一生。

  从美国回国后,梁思成受聘于东北大学,在那里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建筑系。后回到北平,参加中国营造学社,开始了长达八年的中国古建筑野外勘查和测绘工作,为编写《中国建筑史》收集资料。

  “桥是那么伟大,但也能娇小妩媚。秦少游为“秋千外绿水桥平;东风里,朱门映柳”的绚丽景色所动,李肩吾爱看“直下小桥流水,门前一树桃花”,欧阳修更痛快,他偏喜欢“独立小桥风满袖”,多么潇洒!”这段文字出自梁思成的野外勘测笔记,谁能说这时的梁思成不更是一位诗人呢。

  从青年时代到一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始终没有放下过手中的三角尺和鸭嘴笔。他喜欢画钢笔画,也喜欢画水彩。而他画得最多的是古建筑精湛的建筑图和建筑设计图。那是无数个灯下的不眠之夜,发现之后的记录,思索之后的创作……早在宾西法尼亚大学时,梁思成就发现,欧洲各国对本国的古建筑已有系统的整理和研究,并写出本国的建筑史,惟独中国,我们这个东方古国,却没有自己的建筑史。那时他就立志要写一本中国建筑史。1931-1937年间,为了收集编写中国建筑史的资料,梁思成与当时营造学社的同仁们跋山涉水,跑了200多个县,调查研究了2000多座古建筑和早期造像石窟。当时的中国民生凋敝,他们的野外调查也异常艰苦。在一篇调查日记里这样写着:“6月28日,……行三公里雨骤至,避山旁小庙中。六时雨止,沟道中洪流澎湃,不克前进,乃下山宿大社村周氏宗祠内。终日奔波,仅得馒头三枚(人各一),晚间又为臭虫蚊虫所攻,不能安枕尤为痛苦”。就是这样,他们却甘之如饴。当一次次他们在山野间发现那些湮没在历史的尘埃里的古建筑,那一砖一瓦,一根立柱,一处斗拱,一尊雕像,在梁思成的眼里,都是活生生的存在。“无论哪一个巍峨的古城楼,或一角倾颓的奠基的灵魂里,无形中都在诉说乃至歌唱时间漫不可信的变迁”(梁思成.林徽因)

  独乐寺,赵州桥,应县塔,佛光寺……它们或建于汉朝或兴于唐代。为了拍摄应县古塔的照片,梁思成和他的助手莫宗江差点从六七十米高的塔檐摔下去。而当他们终于在太原五台山寻找到中国现存最早的唐代木构建筑大佛光寺时,他们兴奋地像孩子一样欢呼起来。那天,夕阳西下,映得佛光寺殿前及整个庭院一片红光,他们将带去的全部应急食品,沙丁鱼,饼干,牛奶,罐头统统打开,大大庆祝了一番.

  然而,战争爆发了。连天的战火对古建筑的破坏是毁灭性的。他只能尽自己最大限能地加紧对中国古建筑的野外勘察和记录,企图在战火破坏它们之前留下些资料。而当他听说美军要轰炸日本奈良时,他坐不住了。

  他知道,日本奈良有着至今保存最为完整的唐代木建筑,他不能想像炮火顷刻之间使它灰飞烟灭。然而,他目睹日本人在中国的侵略暴行,林徽音的三弟林恒,是一个年轻的空军飞行员,刚刚牺牲于对日空战。他的内心激烈地斗争着……在1945年初,美军开始猛烈轰炸日本本土的时候,梁思成赶到美军设在重庆的指挥部,向布朗森上校陈述保护奈良城的重要性。布朗森不明白一个中国人为什么要保护日本的古建筑,但是美军指挥部还是高度重视梁思成的建议,美国的原子弹终于没有投向奈良。如今,奈良风景依旧,许多奈良人还记得梁思成这个恩人。

  1940年,被战争所逼,梁思成一家随营造学社从昆明展转到四川李庄。在李庄的那段日子非常的艰苦……就在李庄,家中实在无钱可用的时候,梁思成只得到宜宾委托商行当卖衣物。把派克钢笔,手表等贵重物品都吃掉了。然而,梁思成却总是乐呵呵地。画图时,总爱哼哼唧唧地唱着歌,晚间常点个煤油灯到他那个简陋的办公室去。那时,林徽因因为肺结核久治不愈已经卧床不起,梁思成的脊椎病也恶化到画图时要拿个花瓶支着下巴。但却是在李庄,梁思成完成了第一本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比较完整系统的中国建筑史。

  从1928年在东北大学创办中国第一个建筑系到1946年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梁思成作为高校建筑专业的开山人物为中国的建筑教育事业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虽然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他渊博的学识,丰富的阅历以及他的幽默与宽容仍然深深印在学生的记忆里。清华大学里的"新林院八号",曾经是学生们最爱去的地方,因为那里住着的梁思成先生和林徽因先生和蔼而热情。对于要培养什么样的建筑师,梁思成有他自己的理解。他在一封给学生的信中写到:你们的业是什么?你们的业就是建筑师的业。建筑师的业是什么?直接地说是建筑物之创造,为社会解决衣食住行三者中住的问题,间接地说,是文化的纪录者,是历史之反照镜。所以你们的问题十分地繁难,你们的责任十分地重大。梁先生以自己的建筑观为体系,提出“体形环境”设计的教学体系,他认为建筑教育的责任已不仅仅是培养设计个体建筑的建筑师,还要造就广义的体形环境的规划人才,并将建筑系改名为营建系。

        解放前夕,一天晚上,两个解放军来到梁家。他们摊开一张军用地图,请梁思成在地图上标出重要的古建筑,并划出禁止炮击的地区。这使梁思成夫妇惊诧得几乎跳了起来,感到喜从天降。解放后,在教课的同时,梁思成和林徽因还参与了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并被邀请参加北京城的建设规划。

  梁思成曾以诗一样的语言向周总理描述:北京古城四周雄壮的城墙,城门上巍峨高大的城楼,紫禁城的黄瓦红墙以及美丽的街市牌楼……他不遗余力地建议保护北京城墙。他是那么钟情于它们。关于它们他有那么美妙的构想:城墙上可以绿化,供市民游乐。壮丽宽广的城门楼可以改造成图书馆。护城河可以引进永定河水,夏天放舟,冬天溜冰。然而这只是一个文人的浪漫梦想而已。随之而来的一切现实却非他所愿.北海团城被拆了,天安门东西两侧三座门被拆了,古城墙被拆了……这是如今残留也是惟一仅存的一段城墙,它位于北京城的东南角,而绵延数百里的北京古城的老城墙都在那个疯狂的年代里被拆光了。对于深谙其文物价值的梁思成来说没有什么比这更让他痛苦迷惑的了。

  当北京古都已然消失之后,曾经竭力想保留其历史原貌特征的梁思成,就注定要成为人们不断提及不断感叹的人物。五十年代在听说自己曾经勘察过的河北宝坻建于辽代的三大士殿要被拆除,思成立刻向河北省政府反映,希望无论如何把这座辽代的古建筑保存下来。有人反对说:辽代的建筑又怎么样,反正是个没用的破庙,不如把这些辽代的木头拿去造桥,还能为人民服务。硬是给拆了。后来,梁思成在不被人理解时,常感叹地说:“我也是辽代的一块木头啊!”

  走在今日的北京城,你已想像不出当年北京古城的样子。你会在某一处的雕梁画栋前流连忘返,合影留念,是因为你能够感受到历史的脚步曾在这里驻足。它并不比某个夕阳斜下的时候,当你蓦然看见胡同口的老房子上那一蓬衰草更让你感动,因为我们不是梁思成,我们不能理解他当时的想法。

  当历史的风烟散尽。人们再回忆起这位中国建筑史上的国宝级人物,一位真正的建筑大师文化大师时,在这片他深深挚爱的土地上,仿佛看见了人间四月天。那是一句爱的赞颂,为所有真实美好的情感,为那曾经的懂得。即使它已无形可循,却在空气中四处弥散。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
               是燕在梁间呢喃,
               ――你是爱,是暖,是希望,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林徽因


向梁思永先生致敬!


        梁思永原籍广东省新会县,梁启超次子,1904年生于上海,一说生于日本横滨。 幼年曾在日本念小学,回国后进入清华学校留美班, 随后赴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攻读考古学及人类学,曾参加印第安人古代遗址的发掘。 留学期间,他为了解国内考古情况,一度回国担任助教, 在清华学校整理李济在山西西阴村史前遗址所出土的部份陶片,并写成英文专刊。

        1930年毕业后,梁思永回国参加中研院史语所考古组的工作, 赴黑龙江昂昂溪遗址进行发掘,而后通辽河调查新石器时代遗址。 隔天春他参和了河南安阳小屯和后冈的发掘工作, 秋季主持山东省历城县龙山镇城子崖的第二次发掘,尔后因患烈性肋膜炎,卧病两年。 1934年梁先生病渐愈后,就赴安阳主持西北冈的发掘工作,这次发掘规模之大,人力之多, 田野工作之精细及考古收获之丰富,在国内均属空前。 这次发掘出的了10座大型陵墓及上千座祭祀坑,揭示了商代的奴隶社会情况, 为中国古代社会提供了重要的科学资料。   

        正当梁先生着手编写西北冈报告之际,中日战争爆发,他随着史语所搬迁,生活颠沛流离。 在四川时,研究院设在山上,他周一上山,周六下山,不分昼夜忙于工作。 在一个夏夜里,一群人在蚊子及闷热天气的肆虐下,暂放下手边的工作,烤火摇扇,谈天说地, 另有一番风味。 夏闷热冬湿冷的气候对他的身体不适,第二年夏他就卧病不起。 梁先生在病榻上,继续书写西北冈报告。 报告只完成第一至第七章及二表的初稿,而后他就前往重庆动手术,西北冈的未完成稿, 后被运往台湾,由高去寻辑补为《侯家庄》,分册出版。
  
        殷墟发掘的初期,第一次由董作宾主持,目标在于探求甲骨,并提出「殷墟淹没说」; 第二及第三次由李济主持发掘时,他也持同一观点,误判地上文化层由洪水淤积而成。 自梁思永参加殷墟第四次发掘后,中国考古进入近代考古学范畴,田野考古的水平大大提高。 他彻底否定「殷墟淹没说」,开始确认版筑上的柱础石和窖穴等考古遗迹,复原建筑遗址。 此外,他在错综复杂的地层堆积中,明确了仰韶、龙山和商代文化的叠压关系, 首次判断出这些文化的发展序列,这后冈三叠层的发现,建立了中国考古学的典范, 成为中国近代考古学迈入成熟阶段的显著标志。 再者,梁思永主编的中国第一本大型田野报告─《城子崖》,对后来的报告起了示范性作用。 他在《龙山文化-中国文明史前期之一》一文中对龙山文化的特征、 三个区域(山东沿海、豫北和杭州湾)的划分、地层和年代, 与商文化的关系等几方面进行综合性扼要的论述,迄今仍是研究龙山文化的精辟著作。   

         另一方面,梁思永在他短暂的一生中也为中国考古人才的培育做出重要的贡献,夏鼐、 刘耀(尹达)、郭宝钧、 石璋如及高去寻等人在历次殷墟发掘中都受到梁先生的熏陶与栽培, 并将有关资料及研究成果,陆续公诸于世。 他还对中国的田野工作和研究对象做了统筹的设想,成为后来历届长远规划的得力蓝本。
  
        聪睿积极的梁思永,无奈被病魔缠身。 1954年传出梁思永逝世的消息,中国近代一代考古学家殒落了! 然而他为殷墟考古及中国考古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中国考古发展史上树立了不朽的丰碑。

        梁思永先生短暂一生对中国考古学事业做出的诸多贡献,可以归纳出五大卓越贡献,

        一、建立科学的考古方法

        梁思永先生在美国留学期间,就特别关心祖国的考古学事业。为了解国内考古的具体情况,他几度往返中美之间,对中国及亚洲东部地区考古资料,进行综合研究和全面的分析。1929年定稿的《远东考古学上若干问题》一文,是中国考古学史上的一篇指导性论著。他把亚洲东部地区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分成不同的文化群,对动物化石和文化面貌进行了全面分析,指出各文化遗存之间的异同和要解决的问题及方法。他把中国的考古资料纳入亚洲范围来研究,在考古理论方法上,对我国史前时期的文化类型和分期分布有着指导意义。

        1930年发表的《山西西阴村史前遗址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一文,“是中国近代考古学中最早的一本专题研究著作”。先生根据众多的陶片在地层中的分布情况,同国内外其他新石器时代遗址进行广泛对比,这种分类统计的类比研究方法,对我国考古报告的编写产生了至深的影影响。

        上述两篇著作的问世,形如我国考古学史上的两块基石。使在不同时期堆积的多层遗址得到了正确的发掘,并能科学地研究其遗址的分期编年问题。“改变了过去那种考古工作的混乱局面,为我国的考古工作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金钥匙”。虽是70多年前的旧作,但对今天的考古方法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树立田野考古工作的光辉典范

        1930年,刚从美国回国不久的梁思永,作为一个热血爱国青年,抢在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之前,他顶着鼠疫,冒着战火的危险,从容来到荒凉的黑龙江昂昂溪,在特殊情况下主持昂昂溪五福遗址发掘,这是梁思永先生在中国考古学史上的一次爱国壮举。梁思永先生以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精细的工作,富有创造性的把地层学应用于昂昂溪五福遗址发掘工作中。这是我国田野考古工作的首次科学发掘,为中国田野考古工作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奠定了田野考古工作的基础。夏鼐在《梁思永先生传略》中说:“先生在学术研究上的贡献,野外考古工作方面,自加入殷墟发掘团后,对于组织上和方法上都有重要的改进,提高了我国田野考古的科学水平”。特别是梁思永先生采用地层学方法,找到了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殷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纠正了当时一些学者的错误认识。并通过大量田野考古资料,驳斥了西方一些学者的论据,从根本上否定了西方学者“中国文化西来”的论断。使我国田野考古工作开始跨入世界先进水平,先生在中国考古学史上树立了不朽的丰碑,为后来田野考古工作树立了光辉典范。

         三、培养了大批考古专业人才

        安志敏先生说:“他对中国考古学人才的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我国老一辈考古学家,像已故的夏鼐、尹达、郭宏钧和尹焕章等人都在历次殷墟发掘中受到梁思永先生的熏陶和培育,”尤其是先生在病床上还组织青年干部的培训工作,“从治学方法到思想修养无所不包,以督促和爱护的心情,帮助我们克服思想上和学习上的缺陷,为考古研究所培养了一批新的骨干,也使我们终生受益匪浅。”为了培养考古方面的专业人才,梁思永先生积极举办考古工作人员的训练班,许多教学工作他都认真地建议和安排。先生在病重期间,还特别关注一些青年考古工作者的报告编写问题。他在病床上,用铅笔在便条上所完成的《殷代陶器》和《考古报告的主要内容》两稿,是为辅导青年考古工作者编写考古报告所写的提纲。它对考古报告的编写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使许多青年考古工作者受到教益。

        四、树立艰苦奋斗的精神

        梁思永先生于1930年9月28日至10月6日,在昂昂溪五福遗址进行轰动世界的考古发掘。工作条件极其艰苦,每天都要徒步往返驻地与遗址之间,秋冬之交的昂昂溪天气特别寒冷。梁思永先生及其助手每天去考古工地时,都必须脱掉鞋,把裤角卷到大腿根儿处,光着脚趟着冰凉的积水,才到达遗址。昂昂溪遗址发掘之后,他转道通辽,在今辽西、冀北境内进行了38天的田野考古工作,“所走的路程在1000里以上,在五处遗址采集大量的新石器时代的文物标本”。1931年春,“便去参加安阳小屯及后冈的发掘”。秋天参加山东历城龙山镇城子崖的第二次发掘,由于田野考古工作的辛苦与劳累,1932年春,先生患烈性肋膜炎病倒了。1934年病情刚一见好,即奔赴安阳西北岗殷陵的发掘工地。这是一种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在考古领域的具体表现。抗日战争爆发后,打乱了先生的考古工作计划,即使在颠沛流离的环境中,他仍坚持考古研究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他特别高兴,以病弱的身体为我国的考古学事业积极而努力工作。先生的这种艰苦奋斗、不怕困难与病魔作斗争的忘我工作精神,影响着我国一代又一代的考古工作者。

        五、提倡严谨的考古学风

        考古学是用实物资料来研究古代历史的一门科学,这就要求资料的来源必须是考古工作者亲身发掘的第一手资料。梁思永先生和助手在荒芜人烟的昂昂溪五福遗址水淀里奋战了六天,亲自挖掘了四处沙岗,出土了大批珍贵文物。从1930年至1935年的三年时间里,参加了七次大规模田野考古工作,所发表的几种著述,都是中国考古学史上的精辟论著。夏鼐先生说:“梁思永先生在野外工作中能注意新现象,发现新问题。主持大规模的发掘工作时,能照顾到全局,同时又不遗漏细节,著述严谨,”安志敏先生在回忆时说:“令人难以忘怀的是我为训练班和考古专业所准备的讲稿,事前都经过梁思永先生的审阅和批改,不妥之处也一一注出,”我们从先生的著述和夏鼐先生的评价及安志敏先生的回忆,深深地感到梁思永治学特别严谨,“这也是他对中国考古学事业做出的重大贡献。


        再次向梁思成先生、梁思永先生致敬!!!

[ 本帖最后由 粱思豫 于 2007-7-23 16:20 编辑 ]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邀请 使用道具 | 分享到人人 编辑| 删除|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回复 龙成芳 2010-12-13 23:12
我了解梁思成先生和梁思永先生~~请问你名字也有“梁”“思”两个字,你是梁先生的后人吗?

关于我们|商务合作|小黑屋|手机版|联系我们|服务条款|隐私保护|帮学堂| 网站地图|院校地图|漏洞提交|考研帮

GMT+8, 2024-5-22 21:11 , Processed in 0.031480 second(s), Total 6, Slave 6(Usage:3M, Links:[2]1,1_1)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 2001-2017 考研 Inc.

返回顶部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