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节 犯中见避的情节艺术
上一节主要讨论的问题是,群像中人物性格容易雷同相犯,因此作家或者会因此而暴露平庸,或者反因此而表现高明,而《水浒传》在这方面成就斐然。进一步讨论这个问题,我们会发现,由于情节是性格成长的历史,是性格表演的舞台,因此比较接近的人物性格,必难免伴随比较相似的故事情节。《水浒传》在这个方面,又创造了很多宝贵的艺术经验,实现了故事情节的同中求异和犯中求避,在小说情节美学方面登上了很高境界。
《水浒传》欲避故犯地构思了很多质素相似的故事情节,而都能犯中见避,意趣万千,例证之:
林冲买宝刀与杨志卖宝刀,这是一对英雄与宝刀的故事:林冲买宝刀而落进陷阱,杨志卖刀而杀人犯罪,买者爱宝刀而不知其危险,卖者痛惜无奈其实表现的也是英雄爱宝刀,卖刀本欲解脱困境,却因此惹出杀人之祸,犯了死罪。
鲁智深拳打镇关西与武松醉打蒋门神,这是一对英雄惩治恶人的故事:鲁智深打的是屠户,就先在肉上惹是非,朝郑屠脸上下了一场“肉雨”,然后三拳头结束战斗,却从挨打者的感觉、视觉、听觉来写这三拳头的威力;武松打的是酒店主,就先在酒上找麻烦,泼了一地的酒,还把蒋门神的小妾“扑通”一声丢在了酒缸里,来帮忙的酒保也一个个扔进了大酒缸,然后趁醉发威,左脚踢小腹,右脚踢面门,再脚踏胸脯,施以乱拳,表现的却是脚上功夫,武打功底,训练有素,一拳一脚,都有名目,这左右脚的交换进攻,叫做“玉环步”,“鸳鸯脚”,顷刻间制服对手,看得人眼花缭乱。
鲁智深瓦官寺试禅杖,武松蜈蚣岭试戒刀,这是一对英雄第一次试用自己新武器的故事:鲁智深撇了周通、李忠,在武台山出家后,下山去铁匠铺打了一把六十二斤重的水磨禅杖和一把戒刀,闹了桃花村后,从早晨到午后,走了五六十里山路,饥饿难熬,来到瓦官寺,本待找点吃的,却遇见歪僧恶道,判明是非之后,便“轮起手中禅杖”,与“生铁佛”崔道成和“飞天药叉”丘小乙的两把朴刀对敌,舞得十分好看,但作者却不写他赢了对手,而是写他长途跋涉又腹中饥饿而难敌四手,遂卖个破绽逃了出来,随后遇到史进,得了帮手,又吃了干肉烧饼,再回瓦官寺来拼斗,四个人两对厮杀,一禅杖把“生铁佛”打下桥去,又赶下桥去一禅杖结果性命,“飞天药叉”也死在史进朴刀之下,然后一把顺风火把瓦官寺烧个干净;武松却是“血溅鸳鸯楼”之后,为避通缉,得孙二娘建议改扮头陀,穿上孙二娘做了人肉馒头的头陀的服饰,戴上头陀遗下的一串一百单八颗人顶骨数珠,那头陀两把雪花镔铁戒刀常夜半鸣啸,也就成了武行者的新武器。然后就是夜走蜈蚣岭,便拿月下调戏女子的“飞天蜈蚣”王道人“试刀”,先杀了来骂门的道童,接着以双刀对双剑,与那道人杀得“四道寒光旋成一圈冷气”,武松卖个破绽,放两剑砍入,转身一戒刀,手起刀落,身首异地,然后救了妇人,随即也是一把火结束。这两位英雄武艺超群,那一条禅杖,两把戒刀,从此跟随两位英雄在刀光剑影中厮杀一生,所谓“禅杖打开不平路,戒刀杀尽不平人”,也所以这两件武器的第一次正式启用作者不敢马虎。金圣叹于此赞道:“武松蜈蚣岭一人文字,意思暗与鲁达瓦官寺一段相对,亦是初试戒刀,另与喝采一番耳。”[1]
武松杀嫂,宋江杀惜,杨雄杀妻,这三个故事成为一组,提炼其相同质素来看,这是一组英雄杀淫妇的故事。潘金莲偷汉,先是不满意武大“三寸丁谷树皮,三分象人,七分似鬼”,继之挑逗武二被严辞拒绝,随后便被“王婆贪贿说风情”,与西门庆偷起情来,后来与奸夫合谋毒死亲夫。放纵**,无法收拾,弄出人命,自己也走向死路。武二为武大复仇的过程,极写其因亲情而生的仇恨,武松因而变得格外惨烈冷酷,自破疑案,逼出实情,逼写自供,然后拖过淫妇,跪在灵前,“揪倒来,两只脚踏住他两只胳膊,扯开胸脯衣裳。说时迟,那时快,把尖刀去胸前只一剜,口里御着刀,双手去挖开胸脯,抠出心肝五脏,供养在灵前。肐察一刀,便割下那妇人头来,血流满地。”料理完潘金莲,随即又去割了西门庆人头,与潘金莲人头结做一处,完全是个复仇天神的形象。这一段文字阴风飒飒,读来令人魂飞魄散,真是惊风雨,泣鬼神,至金圣叹亦惊呼:“不读《水浒》,不知天下之奇;读《水浒》不读设祭,不知《水浒》之奇也!呜呼!耐庵之才,其又岂可以斗石计之乎哉![2]”宋江杀惜与武松杀嫂大不一样,他是个读过书靠写字吃饭的人,他之杀人,是情景之中,被逼无奈,“小胆翻为大胆,善心变做恶心”,所以写来也意趣各别。有意思的是,这两桩公案里人物有相似者,只是“受贿说风情”的王婆换了厚脸黑主的老鸨阎婆,潘金莲换成已被包典却已变心的妓女阎惜婆,郓哥换了冒失鬼唐牛儿,西门庆则换了张三,相似不是,同而不同,犯中有避。武松是复仇行动,杀人的每一个环节都有精心安排,宋江却是为晁盖书信在婆惜手里,一再求情归还,免惹大祸,因此几乎答应了婆惜的所有条件,婆惜还以告发相威胁,宋江才发了怒,最后在争夺之中,解衣刀到了手里,宋江握刀在手,却未必有杀人之心,倒是那婆娘先叫起“杀人”来,提起了宋江杀人的念头,于是刀落血飞,闯下大祸。
添了个精细的石秀在其中以后,杨雄杀妻的故事色彩更丰富了。石秀的角色似与郓哥、唐牛儿相类,是故事的配角,但石秀与杨雄、潘巧云的关系,更酷似武松与武大、潘金莲的关系,又俨然是故事的主角。而且他不仅是杨雄的结拜兄弟,还是108将之一,号称“拼命三郎”,所以他不可能是郓哥、唐牛儿那样随手拾来又随手扔掉的人物。正是他的精明锐利,察颜观色,把潘巧云与和尚的关系一分一分瞧到了十分[3],便把其不轨行为告知杨雄并提出捉奸之计,没要到却被潘巧云花言巧语反告石秀调戏,让杨雄轻信奸言,驱逐了石秀。石秀处尴尬之中,反须为自己洗雪冤枉,乃计杀淫僧,巧布现场,智赚淫妇,当面质对明白,再怂恿杨雄杀妻,然后共投梁山。石秀把事情做得滴水不漏,干干净净,层层算计,看得读者咋舌,与武松相比,又是一人。把“杨雄杀妻”与“武松杀嫂”对读,同而不同,犯之又避之,极富意趣。其实,说是“杨雄杀妻”,不如说是“石秀杀‘嫂’”,不过这是义兄之嫂,自然杀法必须有别。王望如《评论出像水浒传》第四十四回回末总评云:“石秀之定计远过郓哥,杨雄之捉奸不逮武大!”又说:“石秀之于杨雄,不等武松之于武大,况杨雄尚在,死巧云无法,死阇黎亦无名也。巧云因醉骂之疑,生调戏之谮,石秀负冤而必欲白,故先杀胡道,次杀如海,又取刀置胡道手中而各剥其衣服,以为山头对理之验。且令官司无处指摘,而并不累于他人。”金圣叹于此自然不乏慧眼,其第四十五回首总评云:“前有武松杀奸夫、淫妇一篇,此又有石秀杀奸夫、淫妇一篇,若是者班乎?曰:不同也。……以姓石之人而杀姓杨之人之妻,此何法也?总之,武松之杀二人,全是为兄报仇,而己不曾与焉;若石秀之杀四人,不过为己明冤而已,并与杨雄无与也。观巧云之所以污石秀者,亦即前的金莲所以污武松者。乃武松以亲嫂之嫌疑,而落落然受之,曾不置辩,而天下后世亦无不共明其如冰如玉者也。若石秀则务必辩之:皆后辩之,又必当面辩之;迎儿辩之,又必巧云辩之,务令杨雄深有似信其如冰如玉而后已。呜呼,岂真天下之大,另又有一种巉刻狠毒之恶物欤?吾独怪耐庵以一手搦一笑,而既写一武松,又写一石秀。呜呼,又何奇也!”
《水浒传》还一气写了三个英雄斗虎的故事:武松打虎、李逵杀虎、二解射虎。以同论之,人与虎斗,同是力量悬殊,生命危险;而以人胜,同是突出英雄气力过人,胆量过人,气度过人。一部小说里写三次人与虎斗,一个题目写三次,如此密犯,若作者笔力不够,必然写成一样文字而平庸重复。而《水浒传》却敢于再三犯之,然后细写差异,让人品味,获无穷艺术享受。试比较之。从斗虎原因看:武松是不信店家良言,执意过岗,及见阳谷县印信榜文,知真有虎,本欲回避,又恐店家耻笑,遂壮胆而上。果真与猛虎邂逅遭遇,人与虎遇,不是人死,便是虎亡,二者必居其一,势难回避,遂不得过不斗;李逵是虎食其母,激怒孝子,遂寻虎拼命,报仇雪恨;二解是猎户,职业使然,又因猛虎危害地方,地方限令捕杀;则原因各各不同。武松是不愿碰到老虎的,李逵是必须找到老虎的,二解是奉命除掉老虎的:因此斗虎之心理状态和方法又不一样。客与堂本评曰:“人以武松打虎到底有些怯在,不如李逵勇猛也。此村学究见识;如何读得《水浒》?不知此正施、罗二公传神处。李是为母报仇,不顾性命者;武乃出于一时,不得不如此耳。”(第22回回末总评)武松是要命的,李逵是不要命的,所以武松斗法精细,用力兼用智用巧,李逵只是蛮戳,用的是满腔仇恨,而解珍、解宝装备精良,经验丰富,以窝弓药箭,设伏制之,是最讲方法也最有方法的。三次斗虎,因了原因、心态、方法之不同,所创造的艺术气氛差别也很大:武松打虎,命在旦夕,紧张惊险,扣人心弦,作者为了营造氛围,更写武松是病后、酒醉,进一步拉大人体与虎体气力之悬殊,增加危险。那条哨棒的描写更是故意弄人,引诱读者误读。从柴进庄上出门写起,直写到吊睛白额大虫扑来,“哨棒”二字如特写境头,已出现十五次(到打完之后丢棒,一共出现19次),读者以为哨棒必能助武松斗虎,一心想看哨棒如何挥舞,然而第一棒打去,却打在枯树上,折做两截,只拿得一半在手,失了威力,旋即虎又迎面扑来,武松只得丢了哨棒,以手相搏,变得赤手空拳。病后,酒醉,赤手空拳,武松与猛虎生死搏斗,更加惊险精彩。读武松打虎,读者必住气屏息,惊惧万分,而读李逵杀虎,虽是一人连斗四虎,却并无危险感和恐怖心理,原来读者已与李逵一心,只顾去体验那失母的仇恨和杀虎报仇的痛快了。至于二解射虎,描写相对平淡,全无惊险,因为二解他们是比较安全的,只看老虎如何倒运了。若从三次斗虎在作品整体结构中的艺术功用来看,区别也是显而易见的。武松打虎与李逵杀虎,属于枝叶上的故事,如删去不写,不影响大情节的生发演进,但对于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却功莫大焉,而青枝绿叶正是水浒故事这棵大树蓬勃的艺术生命,其实是删不得的。二解射虎,艺术感染力相对薄弱,但却删它不得,因为射虎本身似不精彩,射虎之后引发的故事却很精彩,而且解珍、解宝、孙立、孙新、邹渊、邹闰、乐和、顾大嫂等8位英雄,就是因了毛太公和地方官府的迫害而一气反上梁山,如果没有二解射虎,这8条好汉因何事反上梁山?同是打虎,一样题目,写出三样文字,绝无重复之感,而是不断翻空出奇,令人拍案叫绝。
以上的讨论只是举例,值得欣赏的犯避情节组群还有不少,如“江州劫法场后,又写大名府劫法场;何涛捕盗后,又写黄安捕盗;林冲起解后,又写卢俊义起解;朱仝、雷横放晁盖后,又写朱仝、雷横放宋江等。正是要故意把题目犯了,却有本事出落得无一点一画相传,以为快乐是也。真是浑身都是方法。”[4]
关于我们|商务合作|小黑屋|手机版|联系我们|服务条款|隐私保护|帮学堂| 网站地图|院校地图|漏洞提交|考研帮
GMT+8, 2025-7-7 14:14 , Processed in 0.091359 second(s), Total 6, Slave 6(Usage:3M, Links:[2]1,1_1)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 2001-2017 考研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