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考研论坛 返回首页

的个人空间 http://home.kaoyan.com/?0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现代教育的主体主导论分析

热度 1已有 359 次阅读2009-3-22 20:42

 教育改革以来,我们经历了“教师主体论”、“学生主体论”、“双主体论”、“主体主导论”等认识过程。我认为主体主导论是最科学和最符合现代教学理念的一种教学方式。它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开发和利用完全发挥出来,在教学上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今,课学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师生关系的理念,已成为当今课堂教学的无可争议的主流意识。这说明我们对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的认识正在逐步进化,并得到了提高。

学生主体参与教学问题是近年来国外教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热点问题。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人,学生主体参与教学问题已引起国内学者和教师的关注。正确认识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价值,搞清参与的标准及其内涵,对于落实新课程改革精神,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会产生重要影响。

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的价值 :参与是个体投身认识与实践活动的过程和基本形式。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是其在教学中主体地位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因而,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150
年前,马克思预言并描述了人的发展的历史进程:人的依赖性一以物的依赖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一自由个性。人的依赖性阶段所处的社会形态是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以自然经济为基础。人依赖自然界,依赖血缘关系,因而人的生产与生活的领域十分狭小,人的主体能力低。以物的依赖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所处的社会形态是资本主义(社会主义)阶段,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人摆脱了对自然界的依赖,而更多地依赖人的创造物,依赖人化的自然。人的关系摆脱了血缘关系。而逐渐形成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人真正的由群体人变成了个体人。市场经济是对人的个性的解放。自由个性阶段所处的社会形态是共产主义社会。人依赖自己的素质。而入最基础的素质是创造性,最显著的特征是个性。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世界教育思想观念也在不断地演化。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学会生存”(《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80年代提出了“学会关心”(1987年北京21世纪国际教育研讨会),90年代提出了:‘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与他人一起生活、学会做人”(《学习——内在的财富》)。前两个理念关注的是人类或者说人类社会,而后者关注的则是个体的人。人的发展已成为当代教育观念变革的主题,21世纪是一个高扬人的主体精神的时代。人的主体性是他作为社会活动主体的本质属性,主体性的发展与提升是生命的核心问题。主体性是由独立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构成:独立性是主体在活动中对行为的自我把握;主动性是主体在活动中个性能力的主动展现;创造性是主体在活动中追求新颖性、独特性和有价值。所有这些都是主体在活动中生成的,生成的前提是主体参与到活动中,离开主体的参与就谈不上主体性的形成与发展。素质教育归根到底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教学活动是学生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是培养其主体性的必然,因此,也是时代的要求。

然而,随着实施“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政策的出台,有相当一部分的学者开始质疑主体主导论这种认识的科学性。他们提出了三大质疑:第一,它是否科学?所谓“主体”,词典上解释是“指事物的主要部分”,它是就事物所占有的份额或比例的大小而言的;而“主导”,词典上说“主要指引导事物向某方面发展”它是就事物所发挥的作用或功能而言的。一般来讲,与主体相对应的应该是“客体”或“次体”,而不是“主导”;与主导相对应的应该是“主学”而不是“主体”。因此,用“学生是主体”和“教师是主导”来界定教学中师生关系的认识违背了唯物辨证法和形式逻辑学的“同一性”原则。第二,它是否符合客观事实?教学活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活动的过程,它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事物,而“主体主导论”肢解了课堂教学的整体性,它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去认识课堂教学活动和课堂上师生神情合一、心灵相通的关系。第三,它能否与时俱进?随着高新科技的迅猛发展,知识技能的频繁更新,教师本身需要不断地学习。同时,远程教育的兴起和信息来源的多元化,教师与书本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惟一渠道,就学生整体而言,或许他们摄取的信息量比教师还要多。加之课程改革的趋势也逐步多元化,正所谓“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因此,教师的“主导”地位将受到挑战和冲击。由此可见,“主体主导论”不可能全面地科学地表述师生之间在课堂教学中的关系。

但其实,要实行素质教育,更要坚持主体主导论。因为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关键是三个问题:一是目标问题;二是参与问题;三是评价问题。目标问题解决“学什么”的问题,参与问题解决“怎么学”的问题,评价是检测“学到没有”、“学到什么程度”的问题。“怎么学”不只是个方法问题,更重要的是教学观问题。素质教育强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课堂教学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构成教学活动有三个要素,即教师、学生和媒介(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设计等),其中教师和媒介是外因,学生是内因。学生这个内因可以有两种状态,一种是被动接受状态,一种是积极参与状态。内因的状态如何决定着开发的质量和速度。被动接受的状态影响和阻碍学生的发展,而积极参与的状态会促进学生的发展。我们常说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主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然而,没有学生的真正参与就谈不到学生发展。没有学生的真正参与就谈不上教师主导,教师的主导作用集中体现在“循循善诱”四个字,而教师是否做了循循善诱,主要看学生是否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学。没有学生的真正参与也就没有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那就谈不上主体地位。当然,没有学生的真正参与,训练也不能取得高水平的成效。因而,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必须紧紧抓住参与这个切人点。

教师的作用在于仔细研究教材,根据每篇课文的特点设计各种各样、深浅不一、生动有趣且符合教学大纲和学生的认知结构、心理特点的活动,这是课堂教学活动成功的保证。要想成为一名优秀教师就需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作用,想象力和创造力,才能编排出一系列精彩的活动,使学生的听觉、视觉都得以锻炼,从而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除此之外,教师的作用还在于在课堂上对活动的组织和指挥。以教材为脚本在课前编排的一系列活动,只有在教师的精心组织和指挥下才能通过主角--学生来顺利完成,教师必须以简明的指令,富有表现力的表情、体态语和有张有弛的教学节奏。灵活自如地组织课堂活动,使学生在一个轻松、愉快、活泼的气氛中,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从而完成知识的吸收和内化过程。同时,也使学生在身心愉快的体验中,激活其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使其智力得到培养和发展。我认为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开始积极思索,做学习的主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不是生来就有的,是在自主学习实践中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而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不论课上的还是课后的,主要靠教师的激励和指导。因此,教师在学习过程中是一级调控主体。他不仅调控制自己的施教活动,还指导全班学生的活动,学生是课堂学习活动的二级调控主体,他们是在接受教师指令后进学习活动的自我调控。他们是否能够自主学习要看教师是否给他们提供了自主学习的条件和时间,同时,来自教师的激励的语言、赞美的眼神、支持的行为、热情的表彰,都是学生们积极自主学习的动力。

我们在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地位。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增加学生的主动性,积极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社会输送更多的具有创造性精神的人才,才是正确的教育方向。


路过

雷人
1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邀请 使用道具 | 分享到人人 编辑| 删除|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回复 郭伍达 2010-1-27 23:24
very good

关于我们|商务合作|小黑屋|手机版|联系我们|服务条款|隐私保护|帮学堂| 网站地图|院校地图|漏洞提交|考研帮

GMT+8, 2025-9-30 03:51 , Processed in 0.066598 second(s), Total 6, Slave 6(Usage:3M, Links:[2]1,1_1)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 2001-2017 考研 Inc.

返回顶部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