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第一遍看是以理解为主,尤其是哲学和政经部分,如果实在理解不了可以上网找找相关部分的课件,如果这样都理解不了就只能应背了。哲学部分出题可以很灵活,和实际联系紧密,如果学的枯燥也可以试着和实际生活联系,也许你还能从中发现乐趣。理解之后就是加强记忆,反复看书。
文科类的复习看书也是有点讲究的,就是要善于使用不同颜色的笔在书上写写画画,标个1234之类,这样能使你从众多文字中理出条理,将来你的主观题答案也会来自于你标记的这些文字,语句。而且人的大脑对颜色和图形的反应要比文字深刻,所以用不同颜色标出的重点内容容易留下印象。
12月中旬之前,我复习政治是以看书为主,没有做题,每天能拿出一个小时左右看看考点,熟悉考点是首位的,市面上流行的习题都太厚了,看起来有压力,另外我也不相信压题这么一说,考试时,80%以上的考试大纲,又何必舍本逐末呢。12月下旬各个政治大侠的模拟题纷纷出炉,我买了任汝芬和肖秀荣的来做,只做客观题,主观题简单看看,了解下答题格式。这段时间模拟题做起来很快,不用半个小时可以做一套,再把错题标出,相应的考点也标出。
到考试前一天教材都是要看的。考试前夕各种资料铺天盖地,眼花缭乱的,所谓的压题之类都是噱头,要说压题最多的还是考试大纲,80%以上呀。
政治考试中,答主观题的格式和字迹很重要,有时间的话要打草稿,字可以写的不漂亮,但一定要工整,条理也要清楚。
简单来讲就是要
反复看书 勾勾画画 条理清楚 字迹工整政治复习用书

美曼昆著,梁小民译:《经济学原理》(上、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0月之前我简单翻看过教材,8月份参加了XX时代的专业课辅导班,由于之前没认真看书,教材不是很熟悉,只听了个大概轮廓.
10开始认真看教材,由于还算有点经济学基础,所以先看的高鸿业的,再看曼昆的.要是完全没有基础的同学,建议先看曼昆的,他的教材通俗易懂富有趣味性,要是你做数学题累了或者背单词累了,还可以看它来当调剂.
我一般先看目录,大体知道一本书的框架,再一章章的看下去,也不一定按照目录的顺序看,怎么便于理解就怎么看.第一遍看教材总是辛苦,耗时长,忘得快,大家都这样,再看一遍时就有所提速,后来也就越来越快,各章内容了然于胸.对付健忘最好的办法就是重复。
我采取的方法是这样的:第一遍看书的时候每看完一章,都用mingmanager做个脑图当作笔记,第二天看下一章之前打开脑图,回忆联想上一章的内容,第三天看书前先看看前2天的脑图。复习一张脑图只用2-5分钟,到后来的时候不用半个小时,一本书的脑图也看完了,开始做的辛苦点,不过到后来就省力气了。
在熟悉教材内容之后还要看看历年真题。如果没有大的人事变动,一个专业的试题风格上是相近的。
初试的题型分为:名解 简答 计算和论述
我在书的目录上都标出每章节都出过那些题型,在正文部分写明曾经出过的题目,这样就很清楚的看出来哪些章节是热点,哪些章节是冷门.当然经济学属于文理结合的科目,对于初级经济学来讲更偏文的一点,所以在看书时还是要向复习政治一样,再书上勾勾划划,比如把重要名词用框起来,在重要观点前标出个1234来.如果看完一遍后书上还是很干净的话,再看第二遍的时候什么都没有印象,效果很差.
下面发两张目录和正文,形象点,

12月之前教材起码要看过3遍,而且影响深刻.我的经验时白天看完书后,晚上睡前回忆下相关章节的脑图,想不出的部分第二天再看一眼就行了.其实再睡前回忆下当天复习的主要内容可以事半功倍,因为临近睡眠时大脑在α波段活动,这时最利于记忆,简单回忆个2分钟左右,回忆的内容就会留下很深的印象.
12月中旬的时候我参加了XX时代的专业课冲刺班,老师在讲台上面讲,我在下面边听课看相应章节的脑图,还会有所补充,听课的一天又把重点内容复习遍,比几个月前没怎么看书就听课的效果好很多.
说到辅导班我就讲讲我的看法.
参加之前先想好为什么参加,如果是想偷懒,自己不全面看书,只看辅导班的重点内容,这样肯定会让你失望的.所谓重点内容只是根据往年的经验得出的,而将来的考试未必按照往年的重点来出题.
我报名辅导班时,目的就很简单,第一了解规范的答题步骤,第二知道考试信息.之后这两个目的都达到了,自己也觉得不错.
12月是很关键的一个月,强化冲刺就在这一个月了,争取每天能有三个小时来复习经济学.我在这一个月开始做习题,书后的习题之前在看书时都看了,而且大部分答案都在教材上.我买了尹伯承的绿皮书,简答题简单翻翻,靠普的标出来,计算题太难得不看,只做做和教材的知识点直接联系的,这样下来2本习题集半个月搞定. 这时候教材相当熟悉了,习题也见识过了,就可以做套题来模拟下,主要是体会3个小时疯狂写字的疲劳和抓狂,再来合理安排时间,力求规定时间答完试卷.
考前的一周看看自己做错的题,再翻翻教材,看看脑图,这时你会觉得轻松自在,但是考试时会紧张的,可能会影响发挥,突然失忆,这时就不要硬想,反而要调节呼吸,让自己平静之后再继续答题.遇到不会的或者临时忘记的就pass,接着往下写,最后如果还是不会的话,东拼西凑写点东西也会有分,没准判卷老师还会觉得你思路独特.
对于跨专业的同学来讲可能开始会觉得书太厚,内容太对,自己忘得太快,这些都是正常现象,要相信经过第一遍的辛苦之后,接下来会越来越轻松.
指定教材

经济学原理制定的是第三版的,不过没找到,只好用第四版了

辅导练习

.复试的参考书指定的有四本,金融学:
http://ems.whu.edu.cn/html/2009-4/200947163351.asp黄宪、江春等:《货币金融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刘思跃、肖卫国等:《国际金融》,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卢汉林:《国际投资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
Stephen A. Ross,Randolph W.Westerfield,Jeffrey F.Jaffe等著,吴世农、沈艺峰、王志强等译(原书第6版):《公司理财》(1——18章),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4月。 而且每本书还都挺厚的,如果初试之后感觉不错的话,就可以开始准备复试了,不过我当时并不感觉考的好,没准备复试而是去安心过年了.三月上旬在淘宝上买了复试的书,开始准备复试. 首先看书之前尽可能的收集关于复试的信息,解到复试笔试时这四本书的分值比例是 货币金融学和国际金融各占40%,国际投资学与公司理财各占10%,所以复习的重点自然放到前面的两本书上.还有复试的题型和初试一样,另外找到了这四本书的课件.
再来了解复试规则,复试分为笔试,专业面试和外语面试,在总成绩中权重各占25%,10%和5%.总成绩的计算方法是:初试成绩/5*60%+笔试成绩*25%+专业面试成绩+外语面试成绩. 即使初试成绩有个20分的差距,在复试笔试时一道计算题就可以追回来.初试的20分经过折算在总成绩中只是2.4分,笔试时一道计算题9分,折算后是2.25分.所以笔试非常重要,基本上关系到能否录取和获得奖学金的问题.
专业面试是回答国际金融和货币银行学各一题,面试官有可能还会提问题.
外语面试可以选择日语,我就没怎么担心了,自己写了篇自己介绍,再准备了几个可能问的问题.
复习这四本书时我先大概的翻翻,安排下复习的计划.公司理财的内容我之前看过其他的书,对它的内容有所了解,估计7-10个小时可以把这本书准备完.国际投资学之前考的内容都不多,我打算先看课件再简单的看看书,划下名词解释就可以了.国际金融和货币金融学重点复习,重点章节还是要画脑图来复习,在书上把能出简答和名解的部分标记出来.每天睡前还是要简答回忆下当天的复习内容.
对于复习时间是因人而异的,我每天差不多有6个小时左右来复习,极限值也就是8小时了,时间久了也看不下去,即使这样两周的时间也可以完成第一遍复习,三月下旬开始第二,三遍的复习,重点放在理解记忆.
另外复习时不要再想其他的事情了,复习时效率和方法比时间更有用.应届的同学可能会受找工作和写毕业论文的影响,但想想之前辛苦了大半年,别在这个把个月上功亏一篑,这时候心理的调节就很重要了.
对于跨专业的同学如果很多内容都没有概念的话,准备复试时可能有点辛苦,不过还是要相信第一遍最艰难,接下来会越来越轻松的.货币金融,国际金融和国际投资这三本的内容都比较容易,第一遍看能懂个七七八八.我觉得公司理财稍有些难,而且和实际联系也很广,如果只考10%的内容还真体现不出来它的重要.像capm,apt,mm,这些基础的理论构成了现代金融学的基本框架,虽然考试时不一定会出题,但是建议大家有空的话好好看看.
如果觉得时间紧来不及,就要有所放弃,我是把重点放在国金和货金这两本书,国际投资以看课件代替看教材,公司理财之前有些基础所以简单翻翻就行,要是跨靠的同学时间实在不够的话,要把时间放在分数最多的两本书上.
考试当天有惊无险.
面试时虽然紧张,但还是要装作很镇定.我面试抽题时,解答思路并不是想的非常全面,有点急,但是想想看,面对的9位老师每人都有自己的专攻,也不一定会对我抽的题了如指掌,所以我不用担心啥,尽量忽悠就行.紧张只有自己知道,但自信却要让所有老师感觉到,这样就可以弥补解答的不全面.
外语面试选择的是日语,经管的一位帅老师面的,会问到比较专业的题目,不会的我就问问,他也很耐心的解释,互动不错,比较轻松.
复试的书

写给正在准备考研的同学:考研虽然重要,但备考也不是生活的全部,该有的娱乐还是要有的,注意身体和心理的调节,试着找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我看好你们哦.
qq:8 8 9 0 9 8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