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考研论坛 返回首页

108的个人空间 http://home.kaoyan.com/?3321641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接下

已有 1177 次阅读2009-12-1 23:19

详细解释:

共产党——《共产党发刊词》、《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

《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193810

1.       指出:“共产党员应是实事求是的模范”“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完成确定的任务”,“科学的态度是实事求是”。

2.       明确提出“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具体化”

《共产党人发刊词》 1939

1. 提出党在革命中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2. 第一次提出“马列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

3. 把党的建设称为“伟大的工程”

4. 指出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中国革命的两个武器,党组织是掌握这两个武器的英勇战士

5. 分析了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的对帝(帝、封)、革命动力(无、农、城、民)、革命的形式(武装斗争)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1939

1. 第一次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科学概念,即“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

2. 强调认清中国国情的重要性“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依据”

3. 分析了社会性质,提出革命对象、革命动力

4. 指出中国革命如果没有无产阶级的领导,就必然不能胜利

5. 提出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6.进一步揭示了中国革命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及建设农村根据地的重要性

——《论持久战》、《论联合政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实践论》、《矛盾论》、《新民主主义论》;

《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1935

1. 指出“半殖民地的政治和经济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这是“他们从娘肚子带出来的老毛病”

2. 阐明了与民族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的可能性,分析了买办资产阶级发生分裂和比那化的可能性

3. 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即革命性和动摇性、妥协性是由软弱性决定的

《实践论》1937

1.       提示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特征: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的唯一标准。

2.       揭示了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由理性认识能动地飞跃到实践。

3.       发展了认识论关于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思想。

《矛盾论》1937

1.       坚持和发展了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思想。

2.       提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原理。

3.       论述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原理。

《论持久战》19385

1. 分析了中日双方矛盾的四个基本特点: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关键)、敌寡助我多助

2. 批驳“速胜论”和“亡国论”

3. 预见了抗日战争的三个阶段:防御、相持、反攻

4. 阐明兵民是胜利之本的思想,即要依靠人民来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5. 把抗日游击战争放在战略地位考察,依据国情,即“中国是一个处于进步时代的大而弱的国家”

6. 阐明了战略防御理论,应承认积极防御,反对消极防御

《新民主主义论》 1940

1. 指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

2.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

3. 论述了“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国体、政体,并提出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归纳纲领

4.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是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

5. 第一次完整提出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

《论联合政府》 1945 中共七大

1. 指出只有经过民主主义,才能达到社会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天经地义

2. 提出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由各党各派组成“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

3. 对人民战争的思想作了概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充分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有一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军队作为骨干,有一整套的正确战略战术,善于根据情况的变化,进行游击战和运动战,并以根据地为依托,实行“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进行人民战争

4. 概括了我党的三大优良作风: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

战争——《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193612

分析了中国革命战争的四个特点:

中国是一个正好子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的大国,而且经过了1924——1927年的革命

敌人的强大

人民军队的弱小

共产党的领导和土地革命

①④规定了中国人民军队的可能发展和可能战胜其敌人

②③规定了中国人民军队的不可能很快发展和不可能很快战胜其敌人,这就决定了战争的持久性

《战争和战略问题》193811

提出“革命的中心任务和最高形式是武装夺取政权,是战争解决问题。”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改造我们的学习》。

 《改造我们的学习》 1941

对“实事求是”作了新解释:“事实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认为这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1942

第一次提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

中心问题,即“基本上是一个为群众的问题和一个如何为群众的问题”

第一次从哲学高度对党的群众路线作了理论概括,把党的群众路线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辩证法和唯物论有机地统一起来。“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提示:记住了这三句话基本上就可以把毛泽东各阶段的代表著作记住了,你只需要根据著作名所含的是哪句话的关键字,就可以判断该著作是属于哪个阶段的!

补充:

毛泽东思想继续发展阶段:1945年后(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以后)

《目前形式和我们的任务》 1947

1. 第一次提出新民主主义的三大经济纲领:

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

③保护民主工商业

2. 提出土改的两个原则: ①必须满足贫农雇农的要求

②必须坚决地团结中农,不要损害中农的利益

3. 人民军队的十大军事原则

《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1948

1. 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2. 提出土地改革的总路线:“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工业生产”

3. 第一次把官僚资本主义列为革命对象

《将革命进行到底》 1948

第一次公开使用人民民主专政概念。

中共中央政治局报告中首次提出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 1948

1. 制定了迅速夺取全国胜利的各项政策,确立了革命胜利后建设人民民主专政新国家的蓝图,为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指明了道路,在政治、思想、理论上做了准备。

2. 说明在全国胜利局面下,党的工作中心必须由乡村转到城市,必须把恢复和发展生产作为党的中心任务。

3. 分析了当时中国的五种经济成分的发展状况和党必须采取的正确政策。

4. 估计了中国人民民主革命胜利后国内外的阶级斗争的新形势,提醒全党警惕“糖衣炮弹”,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论人民民主专政》 1949

1. 总结中国民主革命胜利基本经验,“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2. 完整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进一步完善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

3. 科学阐明新中国国家政权的性质及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与相互关系

4. 指出“我们现在的方针是节制资本主义,而不是消灭资本主义”

5. 提出新中国在政治上必须实行一边倒,即倒向社会主义一边

《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GC》 1955

在按语中指出“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在社会经济制度发生根本变革的时期,尤其是这样。”

《论十大关系》 1956

1. 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根据中国情况走自己道路的根本思想,标志着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始。

2. 阐述了正确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存在的某些矛盾的基本原则,强调要处理好这些矛盾的各个方面以调动各种积极因素。

3. 阐述了重工业、农业的关系

4. 论述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5. 第一次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6. 将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作为一个大问题提出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1957

1. 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的矛盾问题,提出了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学说。

2. 分析了社会主要矛盾和党的中心任务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3. 论及了民主与专政,民主与集中的关系。

4. 辨证地论证了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

5. 指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是我国具体的历史条件的产物。

6. 详尽论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不是首次提出)。

7. 阐述了知识分子问题。

 

收藏 分享邀请 分享到人人 举报

评论 (0 个评论)

关于我们|商务合作|小黑屋|手机版|联系我们|服务条款|隐私保护|帮学堂| 网站地图|院校地图|漏洞提交|考研帮

GMT+8, 2025-8-18 10:46 , Processed in 0.085906 second(s), Total 7, Slave 7(Usage:3M, Links:[2]1,1_1)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 2001-2017 考研 Inc.

返回顶部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