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考研论坛 返回首页

sxlvxiao的个人空间 http://home.kaoyan.com/?4484212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胡安顺《古代汉语(下册)》

已有 655 次阅读2010-11-25 19:35 |个人分类:教育|

名词解释
傳:
箋:
疏:
正义:又叫,(1分)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注释方式,这种注释方式既对经文正文注释,也对前代人的注释做注释。(1分)
讀為:
衍文:校勘术语,也叫衍字、衍,指古书在传抄刻印过程中误增加的字。
脱文:校勘术语,也叫脱字、夺字、脱等,指古书在传抄刻印过程中误脱落的字。:
曰、为、谓之

貌、之貌

之言、之为言
读为、读曰
读若、读如
章句:古注的一種。这种注释不仅对字词进行解释,同时指出章旨和句意。
五音
古無輕唇音:钱大昕关于上古声母的结论之一,三十六字母中的轻唇音在上古读成重唇音,轻唇音在上古不存在。
並提:修辞方式,将两句合为一句,使相同的成分并列在一起。
之言:声训术语。
陽聲韻:
陰聲韻
破讀:
三十六字母
十三經:
失粘
三平調:丁種句仄仄仄平平的第三字(七言平平仄仄仄平平則為第五字)必須是仄聲,如果用了平聲,句式就成了仄仄平平平,末尾連續出現三個平聲,這叫做三平調,是近體詩絕對不允許的。
平水韵
粘:近题诗在平仄方面的要求之一,指在一首诗中,下联出句的第二个字必须和上联对句的第二个字平仄相同。
对:近题诗在平仄方面的要求之一,指在一首诗中,是指同一聯中對句和出句的平仄應當相對(尤其是雙數字及句尾)。
孤平:乙種句平平仄仄平(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中,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須為平聲,如果用了仄聲,句式就變成了仄平仄仄平,除去韻腳字是平聲以外只有一個字是平聲這叫做犯孤平


借对
流水对

二、选择题:
下面各小题之下,都列举了可供选择的几种答案,请选出正确的一项。
1
、《孟子滕文公上》:树艺五谷。赵歧注:五谷  稻黍稷麦菽也。赵注用的注释术语应该是:
A
、曰、   B、谓   C、谓之   D、为
2
、《礼记王制》:古者公田藉而不税。郑玄注:  借也。郑注使用的术语应该是:
A
、之言   B、谓之   C、犹   D、读若
3
、《诗经卫风氓》:淇则有岸,隰则有泮。郑玄注:  畔。郑注使用的术语应该是:
A
、谓   B、读为   C、曰   D、之言
4
、《楚辞涉江》:冠切云之崔嵬。王逸章句:崔嵬,高  王注使用的术语应该是:
A
、谓之   B、貌   C、之貌   D、为
5
、《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郑玄注:同门  朋,同志  友。郑注使用的术语应该是:
A
、谓   B、之为言   C、谓之   D、曰
6
、《诗经魏风葛屦》:掺掺素手。郑玄笺:掺掺  纤纤。郑笺使用的术语应该是:
A
、谓   B、之言   C、读曰   D、犹
7
、《楚词离骚》:恐美人之迟暮。王逸章句:美人  怀王。王注使用的术语应该是:
A
、曰   B、谓   C、谓之   D、为
8
、《论语先进》: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朱熹注:谷不熟  饥,菜不熟  馑。朱注使用的术语应该是:
A
、谓   B、读如   C、犹   D、曰
9
、《说文解字》:璁,石之似玉者,从玉总声,  葱。许慎使用的术语应该是:
A
、读曰   B、读如   C、犹   D、之言
10
、《诗经魏风伐檀》:置之河之侧兮。毛传:  崖也。毛传使用的术语应该是:
A
、谓   B、之为言   C、读曰   D、犹
5.“
香稻啄餘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杜甫《秋興八首》其八)所用的修辭方式是(      
   a.
委婉     b. 誇飾      c. 並提      d. 倒置     e.起興   
6.
下列劃線的詞中,不屬於借代这一修辭方式的是(        
  a.
長史張昭等曰:曹公,豺虎也,挾天子以征四方。《資治通鋻漢紀》
   b.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李清照《如夢令》
  c.
至於少弟者,生而見我富,乘堅驅良逐狡兔,豈知財所從來,故輕棄之,非所惜吝。《史記越王勾踐世家》
  d.
五月渡瀘,深入不毛。諸葛亮《前出師表》
  e.
制彼裳衣,勿士行枚。《詩經豳風東山》
  7.
下列字母屬於全濁音的有 (         
  a.
  b.   c.   d.   e.
  8.
下列注疏中不正確的列項是(        
   a.
《尚書正義》   漢 孔安國傳   唐 孔穎達正義
   b.
《儀禮注疏》   東漢 何休注   唐 徐彥疏
   c.
《禮記正義》   晉 杜預注    唐 孔穎達正義
   d.
《春秋左傳正義》   東漢鄭玄注    唐 孔穎達正義
  e.
《周易正義》   魏 王弼、晉韓康伯注   唐 孔穎達正義
5.d   6.a
e  7.abcd  8.c
三、填空:(15分)
1
、三十六字母的喉音是           ;牙音是              
2
、《十三经》是                                           
         
                                                
3.
中古音是指¬¬¬          的语音,一般以     音系为代表。

五、        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詞類活用現象(包括名詞作狀語),並説明是屬於哪一種活用。(15分)
1
        宋女至而好,惠公奪而自妻之。
2
        聖人不貴尺之璧而重寸之陰。
3
        東鄉坐,西相對,師事之。
4
        不如吾聞而藥之也。
5
        權曰:昔走曹操,拓有荊州,皆是公瑾,常不忘之。
6
        箕畚運於渤海之尾。
7
        羆之狀,被髮人立,絕有力而甚害人焉。
8
        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
9
        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
10
、項王乃復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
1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弱: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削弱;
2
、宦官惧其毁己也,皆共目之。目:名词用为一般动词,用眼睛示意;
3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小: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小、轻视;
4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小: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小、轻视;
5
、(冯谖)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客:名词意动用法,把……当成客人;
6
、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走:动词使动用法,使……逃走、打败;
7
、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来:动词使动用法,使……来;
8
、苻坚将问晋鼎,既已狼噬梁岐,又虎视淮阴矣。
9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美丽、漂亮;
11
、及秦军降诸侯,诸侯吏卒乘胜多奴虏使之。奴虏:名词作状语,象对待奴虏一样;
12
、齐威王欲将孙膑。       将:名词使动用法,使……作将军。
13
、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      名词用为动词,用肘撞;
14
、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智: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聪明;
15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兄:名词作状语,用对待兄长的礼节;
16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绿:形容词意动用法,使……变绿;
17
、此天以寡人慁(hùn,扰乱、打扰)先生,而存先王之庙也。   存:动词使动用法,使……存在;
18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19
、同志者,当不远千里而至。远: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遥远;
20
、豕人立而啼。人:名词作状语,象人一样
21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王:名词使动用法,使……成为君王;
22
、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
23
、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
24
、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
25
、左右欲刃相如。
26
、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27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28
、是故败吴于囿,又败之于没,又郊败之。
29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30
、公子怒,欲鞭之。
31
、过卫,卫文公不礼焉。
32
、苟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
33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34
、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也。
35
、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
36
、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
37
、乃与赵衰等谋,醉重耳,载以行。
38
、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
39
、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
40
、人不难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
1
  高者不旱,下者不水,寒暑和节而五谷以时熟,是天下之事也。(《荀子富国篇》)    活用,名词活用为动词,不水,意思是不遭受水灾。
2
、教子有五:导其性,广其志,养其才,鼓其气,攻其病。废一不可。(家颐《教子语》)广   活用,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意思是拓广
3
  秦之时,羞文学,好武勇,贱仁义之士,贵治狱之吏。(《汉书路温舒传》)      活用,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表示以治狱之吏为贵。
4
  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击秦兵于宜安,大破秦军,走秦将桓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活用,动词的使动用法,意思是:使秦将逃跑。
5
、诗云惟此文王,小心翼翼。故尧兢兢日行其道,而舜业业日致其孝。(《汉书董仲舒传》)      为时间名词作状语,表示每日

六、        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前置賓語,説明它們的前置條件。(5分)
1
        舜喪於蒼梧之野,蓋三妃未之從也。
2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復,何禮之循?
3
        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
4
        何以知人之且病也?以其不嗜食也。何以知國之將亂也?以其不嗜賢也。
5
        且古之志士,至於耄老,猶且居不求適,維道是奮。
1
、败矣,子所使求马者!
2
、敢问何谓也?
3
、是炎帝之少女。
4
、蔓草犹不可除。
5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6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7
、孔子曰:何陋之有?
8
、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9
、天下者,高祖天下。
10
、子也,言伐莒者?
11
、弥衡被魏武谪为鼓吏。
12
、南冥者,天池也。
13
、曰:奚冠?曰:冠素。
14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5
、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
16
、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
17
、巫妪弟子是女子,不能白事。
18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19
、愿,吾爱之,不吾叛也。
20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21
、彼且奚适也?
22
、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23
、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
24
、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25
、许子奚为不自织?
26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27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28
、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
29
、丈人智惑于似其子者,而杀其真子。
30
、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

四、指出下列句子中的修辭方式。(5分)
1
、晉國,天下莫強焉。
2
、香稻啄餘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
3
、明日,子路行,以告。
4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
5
、遲任有言曰:人唯求舊;其非求舊,唯新。
六、簡述:為什麽說古無舌上音。
七、請按發音部位和發音方法寫出中古三十六字母。

三、举例说明古汉语中宾语前置的几种情况
答:古汉语中宾语前置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
、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如:A、寡人将谁朝而可?B、敢问何谓也?
2
、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如:A、三岁贯女,莫我肯顾。B、古之人不余欺也!
3
、宾语用代词复指而前置。如:A、鸡鸣而驾,塞井夷灶,惟余马首是瞻。B、当臣持竿临河时,心无杂虑,惟鱼之念。
4
、强调介词的宾语时前置。如:A、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B、《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四、举例说明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答: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语意上的被动句。如:A、蔓草犹不可除。B、西伯拘而演《周易》。
(二)被动句式:
1
字句。用字引出行为动作的发出者。如:A、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B、郤克伤于矢。
2
字句。动词前加字表示被动。如:A、信而见疑,忠而被谤。B、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3
……句。动词前加字,其后用字引出行为动作的发出者表示被动。如:A、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4
字句。动词前加字表示被动。如:A、父母宗族,皆为戮没。B、而身为宋国笑。
5
……句。动词前加为、所字表示被动。如:A、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B、少北,则为匈奴所得。
6
字句。动词前加字表示被动。如:A、信而见疑,忠而被谤。B、臣被尚书召问。
写出《十三经注疏》包含的典籍及其注疏者。(13分)
答:《十三经注疏》所包含的典籍及注疏者是:
《诗经》,(0.5分)唐孔颖达疏;(0.5分)
《易经(周易)》,(0.5分)唐孔颖达疏;(0.5分)
《尚书》,(0.5分)唐孔颖达疏;(0.5分)
《礼记》,(0.5分)唐孔颖达疏;(0.5分)
《仪礼》,(0.5分)唐贾公彦疏;(0.5分)
《周礼》,(0.5分)唐贾公彦疏;(0.5分)
《春秋左氏传》,(0.5分)唐孔颖达疏;(0.5分)
《春秋公羊传》,(0.5分)唐徐彦疏;(0.5分)
《春秋谷梁传》,(0.5分)杨士勋疏;(0.5分)
《孝经》,(0.5分)宋邢昺疏;(0.5分)
《论语》,(0.5分)宋邢昺疏;(0.5分)
《尔雅》,(0.5分)宋邢昺疏;(0.5分)
《孟子》,(0.5分)宋孙奭疏。(0.5分)
1.
簡述近體詩詩律對押韻和對仗的要求。
答:押韻位置固定,即二、四、六、八等偶数句的末字押韵,第一句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必須一韻到底。只押平聲韻。所用韵部依据的是《切韵》《广韵》的规定,平水韵出现后依据的是平水韵。颔联和颈联要求對仗。
2
、简要说明近体诗在字数(句数)、押韵两个方面的要求。(6分)
答:近體詩對字數的要求非常嚴格,近體詩句數一般律詩八句,絕句四句。句數必須是偶數。(1分)字數上有的每句五字,稱五言,五言律詩簡稱五律,五言絕句簡稱五絕;(1分)有的是七字,稱七言,七言律詩簡稱七律,七言絕句簡稱七絕。(1分)
近體詩的押韻有以下幾個要求:1、偶數句必須押韻(有時首句也可以押韻);(1分)2、必須押平聲韻;(1分)3、必須一韻到底,不能中間換韻(必须押同一个韵部的韵)。(1分)
2.
簡述漢語聲調從中古到北京音的變化。
  
答:平声分化成陰平声和陽平声;上声中的全濁音變成了去声;入声分化成了阴、阳、上、去四声。
                     
過 零 丁 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經,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   零丁洋裏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又送王孙去,戚戚满别情。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字拗、字救)

李白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张籍没蕃故人

前年戍月支,城下没全师。
蕃汉断消息,死生长别离。
无人收废帐,归马识残旗。
欲祭疑君在,天涯哭此时。

杜甫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kān)。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汉江临眺
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第七句字拗,字救)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字拗,字救)

温庭筠商山早行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檞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动、客拗,字救。
△         △   *
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落、枳拗,字救。
△         △   *
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字拗,字救。


過香積寺    王維
  
不 知 香 積 寺,數 里 入 雲 峰。
                        
古 木 無 人 徑,深 山 何 處 鐘。
  
泉 聲 咽 危 石,日 色 冷 青 松。
  
薄 暮 空 潭 曲,安 禪 制 毒 龍。
  
仄 平 平 仄 仄,仄 仄 仄 平 平。
  
仄 仄 平 平 仄,平 平 平 仄 平。
  
平 平 仄 平 仄,仄 仄 仄 平 平。
  
仄 仄 平 平 仄,平 平 仄 仄 平。
字拗,字救。

望月懷遠
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杜甫
小 雨 夜 復 密,回 風 吹 早 秋。
野 涼 侵 閉 戶,江 滿 帶 維 舟。
通 籍 恨 多 病,爲 郎 忝 薄 游。
天 寒 出 巫 峽,醉 別 仲 宣 樓。
1.
請找出此詩的韻腳字。(4分)
2.
詩中有哪几聯對仗?(2分)
3.
標出此詩的平仄格式。(4分)
4.
詩中有拗救嗎?若有,屬於哪种拗救?(2分)

宴胡侍御書堂     杜甫
江 湖 春 欲 暮,墻 宇 日 猶 微。
暗 暗 書 籍 滿,輕 輕 花 絮 飛。
翰 林 名 有 素,墨 客 興 無 違。
今 夜 文 星 動,吾 儕 醉 不 歸。
                              
                              
                                 
                              
《柏舟》言仁而不遇。衛頃公之時,仁人不遇,小人在側也。不遇者,君不受己之志也。君近小人則賢者見侵害。柏,木名。頃,音傾。近,附近之近。[]柏舟五章,章六句。不遇至侵害正義曰:箋以仁人不遇嫌其不得進仕,故言不遇者君不受己之志,以言亦汎其流,明與小人並列也。言不能奮飛,是在位不忍去也。《穀梁傳》曰:遇者何?志相得。是不得君志,亦為不遇也。二章云:薄言往愬,逢彼之怒。是君不受己之志也。四章云:覯閔既多,受侮不少。是賢者見侵害也。汎彼柏舟,亦汎其流。興也。汎汎,流貌。柏木所以宜爲舟也,亦汎汎其流不以濟度也。箋云:舟載渡物者,今不用而與衆物汎汎然俱流水中,興者。喻仁人之不見用而與群小人並列亦猶是也。汎,敷劍反。汎,流貌,本或作汎汎。流貌者,此從王肅注加。耿耿不寐,如有隱憂。耿耿,猶儆儆也。隱,痛也。箋云:仁人既不遇,憂在見侵害。耿,古幸反。儆音景。微我無酒,以敖以遊。非我無酒可以敖遊忘憂也。敖,本亦作遨,五羔反。[]汎彼至以遊正義曰:言汎然而流者,是彼柏木之舟。此柏木之舟宜用濟渡。今而不用,亦汎汎然其與衆物俱流水中而己。以興在列位者,是彼仁德之人。此仁德之人宜用輔佐。今乃不用,亦與衆小人並列於朝而己。仁人既與小人並列,恐其害於己,故夜儆儆然不能寐。如人有痛疾之憂,言憂之甚也。非我無酒可以敖遊而忘此憂,但此憂之深,非敖遊可釋也。汎流至濟度正義曰:《竹竿》云:檜楫松舟,菁菁者莪。云汎汎楊舟,則松楊皆可為舟。言柏木所以宜為舟者,解以舟喻仁人之意。言柏木所以宜為舟,猶仁人所以宜為官,非謂餘木不宜也。
                                                                                 
                                                                ——
《詩經邶風柏舟》
閲讀后回答下列問題:
1.
這段《詩經》的注疏中包含了哪幾個人的注或疏?(8分)
2.“
耿,古幸反。”“儆音景。分別採用了哪种注音方法?根據汎,敷劍反的讀音應當是什麽?(3分)
3.
根據注疏解釋汎彼柏舟,亦汎其流一句的含義。(5分)
4.
注疏中提到柏木宜爲舟的含義是什麽?(4


九、標點並翻譯下面這段文章:(15分)
   
衛鞅亡魏入秦孝公以為相封之于商號曰商君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無私罰不諱強大賞不私親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後道不拾遺民不妄取兵革大強諸侯畏懼然刻深寡恩特以強服之耳孝公行之八年疾且不起欲傳商君辭不受孝公已死惠王代後蒞政有頃商君告歸人說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國危左右太親者深危今秦婦人嬰兒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為主大王更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仇讎也愿大王圖之商君歸還惠王車裂之而秦人不憐
                                       
《戰國策秦一》

楚汉久相持未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漕。项王谓汉王曰: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原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汉王笑谢曰:吾宁斗智,不能斗力。项王令壮士出挑战。汉有善骑射者楼烦,.楚挑战三合,楼烦辄射杀之。项王大怒,乃自被甲持戟挑战。楼烦欲射之,项王瞋目叱之,楼烦目不敢视,手不敢发,遂走还入壁,不敢复出。汉王使人间问之,乃项王也。汉王大惊。

智伯索地于魏宣子魏宣子弗予任章曰何故不予宣子曰無故請地故弗予任章曰無故索地鄰國必恐彼重欲無厭天下必懼君予之地智伯必驕而輕敵鄰邦必懼而相親以相親之兵待輕敵之國則智伯之命不長矣周書曰將欲敗之必姑輔之將欲取之必姑予之君不如予之以驕智伯且君何釋以天下圖智氏而獨以吾國為智氏質乎君曰善乃與之萬戶之邑智伯大悅因索地于趙弗與因圍晉陽韓魏反之外趙氏應之內智氏自亡

樂羊為魏將而攻中山其子在中山中山之君烹其子而遺之羹樂羊坐於幕下而啜之盡一杯文侯謂堵師贊曰樂羊以我故而食其子之肉答曰其子而食之且誰不食樂羊罷中山文侯賞其功而疑其心孟孫獵得麑使秦西巴持之歸其母隨之而啼秦西巴弗忍而與之孟孫歸至而求麑答曰余弗忍而與其母孟孫大怒逐之居三月複召以為其子傅其御曰曩將罪之今召以為子傅何也孟孫曰夫不忍麑又且忍吾子乎故曰巧詐不如拙誠樂羊以有功見疑秦西巴以有罪益信

信陵君殺晉鄙救邯鄲破秦人存趙國趙王自郊迎唐且謂信陵君曰臣聞之曰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信陵君曰何謂也對曰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吾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人之有德於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於人也不可不忘也今君殺晉鄙救邯鄲破秦人存趙國此大德也今趙王自郊迎卒然見趙王臣願君之忘之也信陵君曰無忌謹教

五年,晉獻公滅虞、虢,虜虞君與其大夫百里奚,以璧馬賂于虞故也。既虜百里奚,以為秦繆公夫人媵于秦。百里奚亡秦走宛,楚鄙人執之。繆公聞百里奚賢,欲重贖之,恐楚人不與,乃使人謂楚曰:吾媵臣百里奚在焉,請以五羖(音古,黑羊)羊皮贖之。楚人遂許與之。當是時,百里奚年已七十余。繆公釋其囚,與語國事。謝曰:臣,亡國之臣,何足問?繆公曰:虞君不用子,故亡,非子罪也。固問,語三日,繆公大說,授之國政,號曰五羖大夫。

龐蔥與太子質于邯鄲,謂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龐蔥曰:夫市之無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鄲去大樑也遠於市,而議臣者過於三人矣。願王察之矣。王曰:寡人自為知。於是辭行,而讒言先至。後太子罷質,果不得見。

燕人畔王曰吾甚慙於孟子陳賈曰王無患焉王自以爲與周公孰仁且智王曰惡是何言也曰周公使管叔監殷管叔以殷畔知而使之是不仁也不知而使之是不智也仁智周公未之盡也而況於王乎請見而解之見孟子問曰周公何人也曰古聖人也曰使管叔監殷管叔以殷畔也有諸曰賈然曰周公知其將畔而使之與曰不知也然則聖人且有過與曰周公弟也管叔兄也周公之過不亦宜乎且古之君子過則改之今之君子過則順之古之君子其過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見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豈徒順之又從為之辭

齊桓公好服紫一國盡服紫當是時也五素不得一紫桓公患之謂管仲曰寡人好服紫紫貴甚一國百姓好服紫不已寡人奈何管仲曰君欲止之何不試勿衣紫也謂左右曰吾甚惡紫之臭公曰諾於是左右適有衣紫而進者公必曰少卻吾惡紫臭於是日郎中莫衣紫其明日國中莫衣紫三日境内莫衣紫也
     
一曰齊王好衣紫齊人皆好也齊國五素不得一紫齊王患紫貴傅說王曰詩云不躬不親庶民不信今王欲民無衣紫者王請自解紫衣而朝群臣有紫衣進者曰益遠寡人惡臭是日也郎中莫衣紫是月也國中莫衣紫是歲也境内莫衣紫

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我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岂不遽止?然犹防川,大决所犯,伤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然明曰:蔑也今而后知吾子之信可事也,小人实不才,若果行此,其郑国实赖之,岂唯二三臣。仲尼闻是语也,曰:以是观之,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翻译:
郑国人在乡校里游玩,来议论执政的好坏。然明对子产说:毁掉乡校,怎么样?子产说:为什么?人们早晚工作后在这里游玩,来议论执政的好坏。他们认为好的,我们就施行它;他们所厌恶的,我们就改正它。这是我们的老师。怎么能够毁坏它呢?我听说过做忠善之事来减少怨恨,没有听说过作威来防备怨恨的。难道不能很快地制止?但就象防备河流一样,大的决口发生,伤害的人一定很多,我们是不能够挽救他们的。不如开个小口子让它得以疏导,不如我们听到以后把它作为两咬呀。然明说:蔑我从今后知道您确实可以侍奉的,小人实在不才,如果真的能够如此,其实是郑国仰赖您,岂止是二三臣子呢?仲尼听说了这番话,说:从这件事来看,人们说子产不仁义,我是不相信的。

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中道而返。衣焦不申,头尘不浴,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于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欲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耳北行也。
——
《战国策魏策四》
翻译:
魏王想要攻打邯郸。季梁听说了这件事,半道返回。衣服皱缩了也不顾伸展,头上的尘土来不及洗去,去见魏王说:今天臣来的时候,在大行见到一个人,正在面向北驾他的马车。告诉臣说:我要到楚国去。臣说:您要到楚国去,为什么要面向北呢?回答说:我的马好。臣说:马虽好,但这不是去楚国的道路呀。回答说:我的费用多。臣说:费用虽多,但这不是去楚国的道路呀。回答说:我的驾车人很好。这几样越好,而离楚国越远罢了。如今王的举动想成就霸业王业,举止想立信于天下,依仗王国的强大、兵力的精锐,而想攻打邯郸,以便扩大土地成就威名。王您的举动越多,而离王业越远罢了,就象到楚国去而朝北走一样呀。

昔者楚共王与晋厉公战于鄢陵,楚师败而共王伤其目。酣战之时,司马子反渴而求饮,其右竖谷阳操觞酒而进之。子反曰:嘻!退,酒也。竖谷阳曰:非酒也,水也。子反之为人也,嗜酒而甘之,弗能绝于口而醉。战既罢,共王欲复战,令人召司马子反。司马子反辞以心疾。共王驾而自往,入其幄中,闻酒臭而还,曰:今日之战,不谷亲伤,所恃者司马也。而司马又醉如此,是亡楚国之社稷而不恤吾民也。不谷无复战矣。于是还师而去,斩司马子反以为大戮。竖谷阳之进酒也,不以仇子反也,其心忠爱之,而适足以杀之。故曰:行小忠则大忠之贼也。
——
《韩非子十过》

翻译:
以前楚共王和晋厉公在鄢陵战斗,楚军战败楚共王伤了眼睛。战斗正激烈的时候,司马子反口渴了想要得到水喝,他的车右竖谷阳捧着一杯酒献给他。子反说:嘿!拿走,这是酒。竖谷阳说:不是酒,是水。子反的为人,喜好喝酒并认为这酒很甘美,不能停口地喝就醉了。战斗结束后,楚共王想再次作战,命令人召见司马子反。司马子反借口自己心有病就拒绝了。楚共王亲自驾车过去,进入子反的帐中,闻到酒味后就回去了。说:今天这场战斗,我亲自受了伤,所依靠的就是司马,而司马又醉成了这个样子,这是灭亡我们楚国的社稷并且不体恤我们的民众呀。我是不能再和晋军作战了。于是回师离开,杀了司马子反并把他的尸体示众。竖谷阳献酒并不是专门为了仇恨子反的,其实是心里忠爱子反,却正巧杀害了他。所以说:施行小的忠心就会成为大忠的残害者。

鄭人游於鄉校,以論執政。然明謂子產曰:毀鄉校,何如?子產曰:何為?夫人朝夕退而遊焉,以議執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則行之;其所惡者,吾則改之。是吾師也。若之何毀之?我聞忠善以損怨,不聞作威以防怨。豈不遽止,然猶防川:大決所犯,傷人必多,吾不克救也;不如小決使道,不如吾聞而藥之也。然明曰:蔑也今而後知吾子之信可事也。小人實不才。若果行此,其鄭國實賴之,豈唯二三臣?仲尼聞是語也,曰:以是觀之,人謂子產不仁,吾不信也。”——《左傳襄公三十一年》


四、举例说明古汉语中的判断句。举例说明古汉语判断句的几种表达功能。

五、簡述錢大昕提出的上古聲母的兩項結論。

六、請寫出上古三十個韻部。

1.
簡述《十三經注疏》中所含漢魏人的注。


2.
簡述古注術語的常見類型。

bbs . k     a o y  a n   .     c     o m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邀请 分享到人人 举报

评论 (0 个评论)

关于我们|商务合作|小黑屋|手机版|联系我们|服务条款|隐私保护|帮学堂| 网站地图|院校地图|漏洞提交|考研帮

GMT+8, 2025-7-7 11:31 , Processed in 0.075652 second(s), Total 8, Slave 8(Usage:3.25M, Links:[2]1,1_1)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 2001-2017 考研 Inc.

返回顶部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