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才 日志

习惯的力量

已有 309 次阅读 |个人分类:励志篇|

摘自《习惯的力量》 有空大家去睇下 挺不错的一本书 一本让你走向成功的书
  (有感:习惯可以成就一个人 习惯也可以毁掉一个人)      请看:
第一章 空想家和行动者
大学第一学期的期末考试,我就多门课不及格,沦落到差点被开除的
地步。我逃课,几乎读不进任何书,作业也一拖再拖,直到超过最后期限。
我尝试过努力和改变,但是收效甚微。直到最后,我的祖父把我叫到了面
前,他给了我一番语重心长的忠告,正是他的告诫,改变了我的一生。
祖父的语气似乎在表明,他所说的每一个字都禁得起科学验证和时间
的考验,都是无可质疑的确凿的事实,那就是,人可以分为两类:空想家
和行动者(Dreamer and Doer)。
“世界上有两种人:空想家和行动者。”祖父解释道:“空想家们善
于谈论、想象、渴望、甚至于设想去做大事情;而行动者则是去做!你现
在就是一位空想家,似乎不管你怎样努力,你都无法让自己去完成那些你
知道自己应该完成或是可以完成的事情。不过,不要紧,你还是可以把自
己变成行动者的。”
6
祖父的这番话从此改变了我的一生,我想,它一定也能改变你的一生。
那么,如果你仍然还只是一位空想家,你怎样才能变成一位行动者呢?
这一转变,究竟又是什么?又如何才能发生呢?
首先,让我们来仔细看看,什么是空想家与行动者,两者又有怎样的
区别。
行动者比空想家做得成功,是因为,行动者一贯采取持久的、有目的
的行动,而空想家很少去着手行动,或是刚开始行动便很快懈怠了。行动
者具备有目的地改变生活的能力。他们能够完成非凡的事业,不论是开创
一间自己的公司,写作一本书,竞选政府官员,还是参加马拉松比赛,以
及其他事业。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便是,空想家只会站到一边,仅仅是
梦想过这些而已。
是什么阻碍了空想家成就事业?难道只是因为对“开始”的畏惧?或
是对失败的担忧?或者,是因为空想家不够聪明,缺乏智慧,能力欠缺,
还是运气不佳?而究竟又是什么使得行动者能够去做,从而成就了令人满
意的事业,而空想家却注定了一个又一个的失败?答案很简单,哦,不过,
也很深奥。
给予行动者动力的,同时也是阻碍空想家进步的,那都是同样一件事
物:习惯!
我是谁?
我是你的终身伴侣,我是你最好的帮手,我也可能成为你最大的负担。
7
我会推着你前进,也可以拖累你直至失败。
我完全听命于你,而你做的事情中,也会有一半要交给我,因为,我
总是能快速而正确地完成任务。
我很容易管理——只要你严加管教。请准确地告诉我你希望如何去做,
几次实习之后,我便会自动完成任务。
我是所有伟人们的奴仆,唉,我也是所有失败者的帮凶。伟人之所以
伟大,得益于我的鼎力相助,失败者之所以失败,我的罪责同样不可推卸。
我不是机器,除了像机器那样精确工作外,我还具备人的智慧。你可
以利用我获取财富,也可能由于我而遭到毁灭——对于我而言,二者毫无
区别。
抓住我吧,训练我吧,对我严格管教吧,我将把整个世界呈现在你的
脚下。千万别放纵我,那样,我会将你毁灭。
我是谁?
我就是习惯。
第二章 习惯的力量
习惯
1. a. 一种重复性的、通常为无意识的日常行为规律,它往往通过对
某种行为的不断重复而获得;
b.思维和性格的某种倾向;
8
2. 一种习惯性的态度和行为。
——《美国传统词典》
没有什么比习惯的力量更强大。
“Nothing is more powerful than habit.”
——奥维德(Ovid),古罗马著名诗人,长篇叙事诗《变形记》的作

毫无疑问,人就是一种习惯性的动物。无论我们是否愿意,习惯总是
无孔不入,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很少有人能够意识到,习惯的影
响力竟如此之大。
有调查表明,人们日常活动的90%源自习惯和惯性。想想看,我们大
多数的日常活动都只是习惯而已!我们几点钟起床,怎么洗澡,刷牙,穿
衣,读报,吃早餐,驾车上班等等,一天之内上演着几百种习惯。然而,
习惯还并不仅仅是日常惯例那么简单,它的影响十分深远。如果不加控制,
习惯将影响我们生活的所有方面。
小到啃指甲、挠头、握笔姿式以及双臂交叉等微不足道的事,大到一
些关系到身体健康的事,比如,吃什么,吃多少,何时吃,运动项目是什
么,锻炼时间长短,多久锻炼一次等等。甚至我们与朋友交往,与家人和
同事如何相处都是基于我们的习惯。再说得深一点,甚至连我们的性格都
是习惯使然。
9
牧师华理克(Rick Warren)在他的作品《目标驱动生活》(The Purpose
Driven Life)中有这样的论述:“性格其实就是习惯的总和,就是你习惯
性的表现。”关于习惯成就性格的说法并不是最近才提出来的。古希腊哲
学家亚里士多德早在公元前350 年便宣称:“正是一些长期的好习惯加上
临时的行动才构成了美德。”
习惯实际上不仅仅影响我们的个人生活,许多心理学家都一致认为,
实际上正是习惯引导着整个社会结构的心理机制的改变。19 世纪心理学家
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如此写道:
习惯就像一只巨大的飞轮……正是它,使得那些从事最艰苦、最乏味
职业的人们没有抛弃自己的工作;也正是它,注定了我们每一个人都只能
在自己所接受的教育和最初选择的范畴内与生活展开搏斗,并为那些自己
虽然并不认同,但却别无他选的某种追求而付出最大的努力;还是它,把
不同的社会阶层清晰地区分开来……
哪怕只有25 岁,你也能够在这个年轻的身影上一眼看出未来的推销员,
医生,律师,或是首相;哪怕只是一句话,你也能够从中分辨出细微的主
观思维模式,以及特定的行为方式。而这些都在表明,他们总有一天逃不
过某种命运,就像是衣袖上会出现的褶子一样。我们的性格就像塑料,一
旦塑造成形就很难改变,不过,这对于整个社会来说,这也未尝不是件好
事。
詹姆斯不仅注意到习惯的巨大力量是如何影响整个社会的架构,同时,
他也指出了改变习惯的艰巨和不易。
习惯的力量如此巨大,这恐怕早已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了。
10
“It is notorious how powerful is the force of hatit.”
——查尔斯·达尔文,英国生物学家,《物种起源》的作者
甚至是教会的教义改革,以及国家的宪法变革,都比改掉我们身上哪
怕最细小的坏习惯容易得多。
“It is generally felt to be a far easier thing to reform the
constitution in Church and State than to reform the least of our own
bad habits.”
——塞缪尔·斯迈尔斯(Samuel Smiles),《信仰的力量》的作者
那么,习惯为什么如此难以改变呢?就因为它们深深根植于我们的潜
意识当中。这便是我们仅用显意识几乎无法改变习惯的本质原因。显意识
的活动仅在我们警觉时起作用,在我们清醒和防备时能够战胜潜意识。显
意识就像是一位值勤的哨兵,夜深时哨兵开始打盹儿了,潜意识就当政了。
因为,潜意识从不入睡,它永远静静地存在,静静地等待显意识哨兵开小
差。
走老路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你开车前设定了自己的目的地,却不知不觉
行驶到别的地方。就拿我来说,原本每天上班是走同一条路线,而最近一
段时间,途中因为施工经常导致交通堵塞,于是,我有意识地为自己规划
了另一条行车路线。然而不幸的是,我还是很多次走上了拥堵的老路。
11
这种“走老路”的习惯,便是潜意识作用的结果。它就像是我的自动
导航员。在匆匆忙忙的早晨,我的显意识思维早已被无数的工作计划、任
务和其它紧要的事占得满满当当,于是,我的自动导航员(即我的潜意识)
便轻易地取得了控制权,并指挥着我驶上以往上班的老路。
显然,“走老路”对我的意识来说显得更自然,更节省精力,也就是
说,除非我必须调整自己的潜意识(即习惯),否则,我将毫不迟疑地重
复类似的选择。
的确,尽管我已经有意识地注意到了恶劣的交通路况,以及照老路行
驶必然造成上班迟到的现实,但是,在我的潜意识还没有进行相应的调整
之前,我便只有面对这样的困境:因为我的潜意识掌控了我的方向盘而选
择了老路,当然就不可避免地停在拥堵的队伍当中长嘘短叹了。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改变习惯(潜意识)才是问题的关键。我们要
有意识地与潜意识进行沟通与交流,再对它进行必要的培训,最后才能生
成一套新的潜意识的运行程序。
心理学第101 守则
只有主动去改变潜意识,我们的生活才有可能发生改变,否则,我们
只会继续那种我们以往一点一滴构筑起来的生活方式。
“Nothing will happen to change your life until you consciously
step in and start to work with your subconscious mind,otherwise, you
will continue in the same pattern you have built up.”
——梅瑞德·曼恩(Mildred Mann)
12
显意识与潜意识
试想,你的思维由两个相互独立的部分构成:显意识和潜意识。显意
识便是你的知觉,它负责思考、推理、计算、计划或设定目标。潜意识则
是各种事物的仓库,你过去的经历和经验便在此存放。你的记忆,情感,
信仰,价值观,当然,还有你的习惯,统统构成了你的潜意识。
神奇的21 天
你或许听过这样的说法:“改变一个习惯需要21 天。”这的确有几分
真实性,甚至得到了某些研究数据的支持。但是,“21 天”也并不是一个
那么神奇的数字。不同习惯的改变花费的时间也不尽相同。越早(尤其是
在儿童时期)形成的习惯,形成的时间越长(重复的次数越多)的习惯,
越难改变。比方说,我每天早晨上班走的路,便没有花费21 天的时间去改
变。在我第六天堵在施工路段之后,我的显意识便开始注意到了我的潜意
识,并开始着手训练它,重新对它进行编程。
再举个例子,我很小的时候起,便养成了咬手指甲的坏习惯,一直到
二十几岁这一坏习惯仍然没有改掉。改掉这个长期以来的习惯竟花费了我
五个多月的时间,远远超出了神奇的21 天。
下面的故事可以进一步阐述以上观点。
一天,一位睿智的教师与他年轻的学生一起在树林里散步。教师突然
停了下来,并仔细看着身边的4 株植物。第一株植物是一棵刚刚冒出土的
幼苗;第二株植物已经算得上挺拔的小树苗了,它的根牢牢地盘踞到了肥
13
沃的土壤中;第三株植物已然枝叶茂盛,差不多与年轻学生一样高大了;
第四株植物是一棵巨大的橡树,年轻学生几乎看不到它的树冠。
老师指着第一株植物对他的年轻学生说:“把它拔起来。”年轻学生
用手指轻松地拔出了幼苗。
“现在,拔出第二株植物。”
年轻学生听从老师的吩咐,略加力量,便将树苗连根拔起。
“好了,现在,拔出第三株植物。”
年轻学生先用一只手进行了尝试,然后改用双手全力以赴。最后,树
木终于倒在了筋疲力尽的年轻学生的脚下。
“好的”,老教师接着说道,“去试一试那棵橡树吧。”
年轻学生抬头看了看眼前巨大的橡树,想了想自己刚才拔那棵小得多
的树木时已然筋疲力尽,所以他拒绝了教师的提议,甚至没有去做任何尝
试。
“我的孩子”,老师叹了一口气说道,“你的举动恰恰告诉你,习惯
对生活的影响是多么巨大啊!”
故事中的植物就好像我们的习惯一样,越根基雄厚,就越难以根除。
的确,故事中的橡树是如此巨大,就像根深蒂固的习惯那样令人生畏,让
人甚至惮于去尝试改变它。值得一提的是,有些习惯比另一些习惯更难以
改变。这一点,不仅坏习惯如此,好习惯也不例外。也就是说,一旦好习
惯养成了,它们也会像故事中的橡树那样,牢固而忠诚。在习惯由幼苗长
14
成参天大树的过程中,习惯被重复的次数越来越多,存在的时间也越来越
长,它们也越来越像一个自动装置,越来越难以改变。
习惯与上瘾
值得注意的是,“习惯”有别于“上瘾”。在通行的词典里,“习惯”
的同义词是“倾向”、“趋势”、以及“日常行为规律”等;而“上瘾”
的同义词则是“变态的固执”、“药物依赖”、以及“沉迷”等等。显然,
二者差别显著。
通常,“习惯”和“上瘾”有些联系,而又相互独立。举例来说,当
我们试图戒烟的时候,如果能认识到吸烟不仅是一种习惯,同时还是一种
上瘾行为时,无疑将有助于我们成功地戒烟。在吸烟的行为里,上瘾源自
对尼古丁的化学依赖,这之外的就是一种习惯了。每一个烟民吸烟的习惯
和上瘾的程度都不尽相同,但是,要想成功戒烟,不论是吸烟的习惯,还
是吸烟的化学依赖,都必须同时加以根除。
因此,本书论述的主题仅仅涉及习惯以及日常行为规律,而不会涉及
到任何上瘾的问题。
习惯的益处
一天早晨,我和叔叔步行穿过农场。当叔叔带着我慢慢靠近用来阻挡家畜
的电篱笆时,我不禁暗自揣测起来,我们怎么能从电篱笆那儿穿过呢?就
在我疑惑不解之际,叔叔令人吃惊地用手压住电线,挺身跨过了篱笆。
他竟然没有遭到电击?我惊讶得目瞪口呆,叔叔回头招呼时,我还是
犹豫了。
15
第三章 习惯的益处
如果你希望出类拔萃,也希望生活方式与众不同,那么,你必须明白
一点——是你的习惯决定着你的未来。
“If you want to distance yourself from the masses and enjoy a
unique lifestyle, understand this——your habits will determine your
future.“
——杰克·坎菲尔德(Jack Canfield),全球畅销书《心灵鸡汤》的
作者
好习惯是成功人士的共同之处
所有成功人士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基于良好习惯构造的日常行为
规律。各个领域中的杰出人士——成功的运动员、律师、政客、医生、企
业家、音乐家、销售员,以及所有专业领域中的佼佼者,在他们的身上你
都能发现这样一个共性,那就是良好的习惯。正是这些好习惯,帮助他们
开发出更多的与生俱来的潜能。当然,他们身上并不一定没有坏习惯,但
是,一定不会太多。
让我们来认真思考一下吧。成功人士并不见得比其他人聪明,但是,
好习惯让他们变得更有教养、更有知识、更有能力;成功人士也不一定比
普通人更有天赋,但是,好习惯却让他们训练有素、技巧纯熟、准备充分;
成功人士不一定比那些不成功者更有决心、或更加努力,但是,好习惯却
放大了他们的决心和努力,并让他们更有效率、更具条理。
成功取决于智商?
16
每个人都应感谢父母赋予我们的智商。智力是天生的,它就像身高一
样与生俱来,很难更改和提高。但是,你完全可以在好习惯的帮助下,提
高个人的教育水平,获得更多知识。正是习惯,决定了每个人如何更为充
分地开发自己与生俱来的潜能。
下面,让我们举一位家庭医生的例子。
优秀的琼斯大夫
琼斯大夫养成了这样的习惯,早晨起床后,坐在早餐桌旁,翻一翻有
关医疗和临床研究的杂志。没过多久,这一习惯就发挥了作用,琼斯大夫
慢慢变得博学、更富经验,也更专业。在局外人看来,琼斯大夫似乎显得
比其他大夫的智力水平高一些,而事实却是,琼斯大夫并不比大家智商高。
不过,不论聪明与否,都不会妨碍琼斯大夫比其他大夫更有能力,而这正
是琼斯大夫拥有了一个好习惯的结果。
爱迪生的锻炼
托马斯·爱迪生(Thomas Edison),勿庸置疑,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
的发明家,他一生共创造了1,093 项发明,包括白炽灯泡、留声机、电影
等。在大家眼里,爱迪生确实堪称天才,但他本人却把成就归功于勤于思
考的习惯。他说:
“就像锻炼肌肉一样,我们同样可以锻炼和开发我们的大脑……恰当
地锻炼、恰当地使用大脑,将使我们的思维能力得到加强和提高。而思维
能力的锻炼,又将进一步拓展大脑的容量,并使我们获得新的能力。”爱
迪生进一步解释道:“缺乏思考习惯的人,其实错过了生活中最大的快乐。
17
不仅如此,他也会因此无法最大化地发挥和展现自己的才能。”爱迪生真
正明白,正是勤于思考的好习惯,让人们把自身更多的潜能开发出来。
天才与苦练
19 世纪西班牙最伟大的小提琴家萨拉萨蒂(Sarasate)曾被媒体称为
天才,对此,萨拉萨蒂回击说:“天才?! 37 年来我每天苦练14 个小时,
现在,有人叫我天才?!”显然,萨拉萨蒂知道,并不是什么天才或天赋就
能造就一个时代最杰出的小提琴家,而是每日坚持不懈的练习成就了他的
卓尔不群和耀眼的辉煌。
成功取决于天赋?
灯泡
无疑,托马斯·爱迪生是一位天才,一位极具天赋的发明家。但是,
他却没有把自己的成就归功于天赋或天才,而是把这一切视为坚持和毅力
的结果。爱迪生曾这样说过,“生活中的很多失败,都是因为人们在决定
放弃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已如此地接近成功。”尽管他的天赋让人
钦羡,但是,白炽灯泡的诞生还是得益于他的坚韧不拔。在找到合适的灯
丝材料之前,爱迪生尝试了一万多次,也失败了一万多次。每当我们打开
电灯的时候,面对这一跨时代的伟大发明,我们要感谢的,不仅是爱迪生
的天才智慧,更多的恐怕还是爱迪生那永不放弃的习惯吧。
三分王
坚韧不拔更是造就了一位篮球场上的巨星,拉里·伯德(Larry Bird)
——一代NBA 的传奇人物,历史上最杰出的篮球明星之一。毫无疑问,伯
18
德是一位不可思议的运动员,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伯德并不是最具运动
天赋的人选。然而,正是天赋有限的伯德,率领波士顿凯尔特人队(Boston
Celtics),三次登上了总冠军的领奖台,当之无愧地成为历史上最伟大的
运动员之一。既然天赋有限,那这一切又是如何做到的呢?你或许已经猜
到了答案,是的,正是“习惯”。伯德堪称NBA 历史上最出色的三分球投
手之一,早在加入NBA 之前的少年时代,每天早晨,伯德总是先练习500
次三分投篮,再去上学。有了这种习惯,不论天赋几分,都有可能成为一
个好的三分球投手。拉里·伯德就是这样一位依靠良好的习惯把自己先天
的才能和天赋发挥到极至的典范。事实上,贯穿他整个职业生涯的,正是
这些帮助他发挥出所有运动潜能的自律的习惯。
看一下调查结果
那么,天赋是否重要呢?诚然,天赋的确是大多数成功人士的法宝。
芝加哥大学的本杰明·布鲁姆博士(Dr. Benjamin Bloom)开展了一项对
杰出学者、艺术家、以及运动员的研究,前后长达5 年之久。研究选取了
各个领域中最杰出的20 位成功人士进行匿名访谈,其中涉及知名钢琴家、
网球运动员、奥林匹克游泳冠军、雕塑家、数学家、以及精神病专家等。
此外,还对这些成功人士的家人及教师进行了补充访谈,以获取更充分的
信息。本杰明和他的同事仔细研究采集到的信息,希望从中能够找出一点
蛛丝马迹,以解释究竟是怎样的共同点使成功人士能有效开发自己的潜能,
让他们和普通人区别开来。最终,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不是天才和天赋
造就了这些原本普通人士的非凡成就,而是坚韧不拔的好习惯,即不畏挫
折与失败,并能在实践中不断地追求与完善。
成功取决于处事风格?
19
——真正让我们与众不同的还是习惯
你是否认识这样一些人,他们很聪明,很有天赋,但却总是得不到他
们应有的成功。他们的确天赋过人,但是天赋却没有转化为相应的成就。
同样,在你的身边,是不是还会有另一些人,他们的成绩明显超越了他们
的个人天分?看上去,他们似乎并不是特别聪明,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天赋,
但是,他们却总是做什么就能成就什么。
那么,这两者之间究竟有什么区别呢?通常,前者总是被人们打上懒
散的标签,而后者会被认为很刻苦很勤奋。懒散实际上也是诸多坏习惯综
合作用的结果——拖沓,做事没条理,糟糕的时间观念,缺乏实际行动,
不守信用,没有毅力等等。同样,良好的处事风格其实也是若干好习惯的
综合表现——做事有条理,时间观念强,信守承诺,坚韧不拔,从不拖沓
等等。因此,只要查看一下个人习惯,你很快就会发现人与人之间的根本
区别所在。
你或许认为,处事的风格是天生的,父母遗传的,好和不好都与生俱
来。不过这只说对了一半。的确,人的所有性格特征都来自遗传。但是,
除了先天的素质之外,一个人的处事风格还受到环境的影响。这么一说,
我们似乎回到了“性相近,习相远”的老生常谈了。其实,我们每个人,
在表现出强烈的遗传倾向(天性的一面)的同时,也受到了教育、经验、
环境等因素的巨大影响(后天的一面)。至于先天的本性与后天的培养各
自占据多大的比重,则是人们永远争议的焦点。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
的,那就是后天的培养铸就了我们强大的习惯,而正是习惯根本上决定了
我们的处事风格。

详细请看《习惯的力量》 我们也可以交流一下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回复 桂才
不错的一本书

网站地图|院校地图|漏洞提交|

GMT,

Powered by Discuz!

© 2001-2017 考研 Inc.

返回顶部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