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意性工笔画及其特点

已有 844 次阅读 |个人分类:绘画| 工笔画

                                                                       写意性工笔画及其特点

无论是写意性工笔画还是工笔画的写意性,都离不开写意性这三个字。而所谓的写意性,意即随意、随性、随感。具体到工笔画创作中,意即在绘画过程中,比较随性、随意去画,笔随心性,是情感与思绪的自然流露,包括技法;而不是严格按照一种程式去画。如果仅是按照一种程式去画,就如工匠做工样,没有思想,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由于没有精神和思想在里面作支撑,往往就会显得比较刻板、空洞,没有意趣、没有意味。

写意性工笔画是针对传统工笔画绘画技法的改造而提出的。实际上绘画也好,文学也好,真正建构它们的便是语言。每一个作家写作时都有他自身的语言特点,譬如著名文学家老舍的作品,用地地道道的北京方言完成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工笔画与此相通,也有自己的语言特点,而正是这些不同画家创作里面所形成的各自不同的语言特点构成了他们自己的绘画风格。试想,如果当代画家除了在体裁、内容方面有所区别之外,语言特点千篇一律,中国画也就失去了其创新性,观众也会感到乏味,产生审美疲劳。正是基于这种意义上,我们也可以看出工笔画的发展要顺应时代,不断地求新求变,在传统基础上探讨新的绘画语言,使传统工笔画在当代展现出新的闪光点,使工笔画的辉煌历史重现。

工笔画的创新主要是指拓展工笔画的绘画语言,即在继承传统这一主线的基础上拓展对传统的认识。譬如,传统样式中卷轴画以线为主、勾染添色的方法,这种基本的技法仍然是我们创新的基础,是我们进行工笔画创作的基本能力来源,不能舍弃。开拓工笔画的绘画语言不是乱来,不是说想怎么画就怎么画,还是要借助于传统。当然,传统工笔画不单纯是卷轴画、仕女画,其传统的内涵也是非常广泛的,是非常庞大的一个艺术宝库,如壁画、漆画、民间绘画等等也内涵其中。所以,我们都要去好好的领悟,领悟中国传统思想和传统绘画的语言技法。

目前,工笔画创作还处于一种不明确、不清晰的状态,只要是哪个人的画在大展中得了大奖,在社会上产生影响,紧接着就有一批人去跟风模仿,这说明很多年轻的工笔画家还没有自己的学术思想,对当代工笔画的发展还没有一个合适的定位,更多地拘泥于模仿,想突破又找不到出口,总是被工笔画细腻、严谨、工整的笔触所拘束,举步维艰,于是很容易人云亦云,这是当代工笔画创作中存在的一个很明显的问题。纵观当代工笔人物画的发展趋势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是致力于传统工笔技法的继承,把传统中极为规范的程序性的技法应用到现实人物的写生或创作中,以传统的手法表现描绘生活中的人物,使这古老的画种在新时期焕发出新的光彩(对传统技法的继承,不管是在工笔画教学方面,还是在工笔画的创作方面,都具有普遍性和基础性,也是工笔人物画教学中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技法)。另一类是在掌握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博采众长,方面吸纳西方艺术精华,另一方面把传统工笔画的内涵拓展延伸,并吸收民间艺术、石窟壁画的形式和技法,传统为本,兼容并蓄,向两端深入。还有一类是受日本画的影响,加强对画材的研究和开发,创作以矿物色使用为主的重彩画,并积极推广宣传,试图建立一个新的框架体系。在重彩画的创作过程中,他们采用的是日本画手法,反复制作,尤其在颜色的选择上极为细致,有时能把一种颜色分成几十种色差型号。这种用日本画来改造中国工笔画的方法,也使我国工笔画从表现技法到创作观念上都有了较大的变革。而在这里,我所强调的便是第二种类型,因为相较于第一种样式而言,我们只能称之为基础,是每一个当代工笔人物画家进行创新的基础,而最后一类则应该警惕,避免滑向日本画的样式。工笔画技法融入写意的观念,使传统的程序化技法得到了解放,使画家在创作中能够有即兴发挥的空间,从而改变了传统工笔画技法匠气、刻板的弊端,拓展了工笔画的绘画语言。

具体到实践中谈工笔画语言的拓展问题,即工笔画怎么去借鉴、融合不同领域里的绘画语言。其实,工笔画的艺术语言发展到现在已经丰富多彩了,尤其是西方艺术进入中国后,更是打开一个窗口,使中国工笔画绘画语言的拓展道路更加宽阔了。中国工笔画兼容西方绘画的容量是非常大的,或中西结合,或中西融合,或中西借鉴,而问题的关键是如何运用与借鉴?就像我们写论文,关键词很重要。以我个人的艺术创作为例,当我去敦煌考察壁画时,我能感受到它的文化气息,特别是千年以来自然风化所打造出的斑驳的艺术效果更是深深地触动了我,在这种强烈情感的感召下,我将这一视觉效果和艺术思绪融入到工笔画创作中,将千年风化的古代壁画与现代审美情趣相融合,进而创造出一种有源可寻、可操作的技法——“脱落法。这也是我以前经常讲的发现,其实,在某些意义上发现即是创造。作为当代艺术家,一定要敏感,要会发现。实际上,生活中很多东西都是靠发现的,如自然界里很多的自然现象;如科学领域物理上的发明、创造;如医学领域病毒的发现等等,可以说,没有发现也就不存在创造。所以,在工笔画的创作过程中,尤其是工笔画的中西融合上,重要的便是发现体悟各种绘画语言的可融性——什么样的绘画语言对工笔画是可融的,可以直接吸收的?什么样的绘画语言又是需要转化,加以适当变化的等等,都需要靠我们自己的感觉去体悟。

谈工笔画的写意性,开拓工笔画的语言是一个大的前提。开拓工笔画语言的中心思想就是提倡创作的自由空间,就是要使工笔画创作得到更多的自由,并且画家进行创作的时候也非常随意。如《敦煌系列》作品中我所采用的虚染法”——着眼于对对象点、面、结构的渲染,并配合染高染低法的穿插运用,虚中见实、实中见虚,技法灵动而自由,不受线的束缚。当然自由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自由。不自由的地方在哪儿?譬如勾线、构图,这些相对来说就比较严谨,但是在整个制作过程中我还是相对自由的,在创作过程中有可修正性。如在制作过程中有些地方画坏了或者画错了可以修正;又如某些地方染色染重了或者染浅了、或者染出去了、染的不对了等等都可以利用其他的方法辅助调整过来。而这就取决于这种绘画语言本身具有可修正性,它可随时随着我们的思绪不断地产生一种创意,使我们随时会发现新的可能性,不像传统的工笔画技法的程序化要求非常严,染色的时候,必须把它染得很均匀。这样的画法有时候不用动脑筋,技术好即可。写意性工笔画最大的特点就是在创作过程中可随时修正。在创作过程中,感觉不对劲或者是感觉不太好时可随时调整,在这点上传统的工笔画修正性是最弱的。包括写意画也有修正性,这里勾的淡了,可重新勾下或者再修改下。

写意性工笔画除具有修正性以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生发性。即画面有的时候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个效果不是我们事先设定好的,而是在绘画过程中衍生、发展出来的,这与传统写意语言有许多类似的地方。纵观传统绘画理论中生发这两个字是非常重要的。修正性生发性这些都是我这些年以来在创作和教学里面所体会到的东西。

虽然工笔画发展到现在形成了多语言、多样式的局面,但是大部分的画家是盲目的,没有自己的思想观念,这点我们需要警惕。一幅绘画作品,它的绘画语言、绘画形式以及线条、造型等等实际上都掌控在我们的手中,关键是我们如何把它运用得恰到好处,而不是去想这幅作品像不像工笔画?是不是工笔画?没有必要在这些形式表面下苦功,而是如何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幅画表现得非常丰满,在技法、形式、色彩、勾线上都达到一个非常丰满的境界。传统绘画技法的掌握仅是我们学习的一个方面,在今后的创作中,要打开思想、展开想象,打破固有的观念,摆脱固有的界线与束缚,把全部才智发挥出来。如果只是将自己的视野固定在某一个简单的模式上,那么这个简单模式的固定就等于给自己画于个圈,有时候这个空间跳不出来,就可能一辈子在这个狭小的空间中,很难有大的突破。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思想是要开放的,想象力是要开发的,但是也不是瞎创造,一定要有一个清晰的、明确的指导思想来指导自己、约束自己,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需要我们很大的毅力。但是不管怎样,理论总是有定的指导性的,尤其是在实践当中总结出来的理论更具有实际意义。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全部作者的其他最新日志

评论 (0 个评论)

网站地图|院校地图|漏洞提交|

GMT,

Powered by Discuz!

© 2001-2017 考研 Inc.

返回顶部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