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注意事项
- 2008-6-23 11:05:08
1.访谈——是一种研究**谈,是研究者通过口头谈话的方式从被研究者那里收集第一手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
访谈前的准备工作:
确定访谈的时间和地点;协商访谈事宜;设计访谈提纲
其他注意事项:
访谈记录的方式;访谈中的非言语行为;结束访谈的方式
教学研究中访谈的一般步骤:
第一步:决定访谈目的;第二步:取样;第三步:设计访谈形式;第四步:设计问题
第五步:挑选和训练访谈者;第六:访谈预测;第七步:实施访谈;第八步:分析访谈数据。
分析性报告(analytic report)
实证主义的个案研究;结构标准化(引言、文献回顾、研究方法、结果和讨论等);
价值中立;图表;分析方法:诠释性分析或结构性分析;
适用于研究中有多个个案资料的情况,如调查了5位教师实施新教学方法的经历,并已经研究过现象中的构成、主题和模式,则可以采用表格方式呈现研究结论。
2.个案资料分析的类型
诠释性分析:诠释性分析是通过对个案研究资料的细致检查,找出用来描述正被研究的现象的构成、主题和模式,并对它们进行解释。(主位研究者即受访者自己总结或描述的主题、模式等。)主要任务:需要对主题(即个案的特征)进行分类编码,并得出结论(如发现概念、因果模式等)。
结构性分析:通过检查个案研究资料,客位研究者识别对话、文本、事件或其他现象中的模式。
沉思性分析:是研究者主要依赖直觉或判断来描绘或评价正在研究的现象的过程。沉思性分析需要直觉、判断、反思性思考、缄默理解、想象力、艺术敏感性和“带着惊奇感检查”。
3.实例:
采用沉思性分析、诠释性分析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按照时序分析方式列出一条故事线)
上小学前,家长为了让孩子受到“心灵陶冶”,送孩子参加绘画班,学习电子琴。(关键事件)
与此同时,家长托人送孩子上外面“条件好”的幼儿园。她认为幼儿园“条件好”的标准是:老师素质高,老师都是幼师毕业;实行整托制;可以学到一些知识。(--诠释性分析)
但是,问题是孩子学会了撒谎,“用撒谎来保护自己”;孩子由于年龄小总是受欺负。(应当追问,受欺负对孩子有什么具体影响?)
上小学时,家长又托人送孩子上了一个非划片的学校。(反映家长认为应当让孩子接受良好条件的教育)但是,家长对这一做法的反思:存在两个错误的选择:孩子年龄小;上实验班。由于这种错误使孩子学习吃力,经常受到老师批评,孩子感到受压抑。(主位观点)
初中期间,孩子“反弹”,(对受压抑的一种反抗)。她个子高,跑得快,在体育上出风头。学习成绩中等。毕业时,家长让其自己选择道路:高中还是中专?孩子坚决不去高中,(应当追问,为什么?对高中有什么情绪和想法?)家长对这所中专校去考察并感到满意。(家长虽然没有为孩子选择道路,但是仍很关心孩子的教育环境。)
中专期间,孩子学习比较努力,成绩也不错。有奋斗精神,什么课都想好。家长认为,孩子这方面的转变可能是因为学校是孩子选择的。(是否真的如此?孩子有什么想法?家长是如何知道孩子的想法的?---应当做对孩子的补充访谈。)
对孩子的未来,家长的态度:根据孩子的情况,尽量供她到可以达到的学习程度。即使孩子中专毕业以后不再上学了,家长也不会干涉。
(以上属于诠释性分析与沉思性分析)
从上面的时序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是随着孩子的成长在不断变化的,从给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环境(上外面的幼儿园、小学)和教育机会(学绘画、电子琴等)(强制性教育方式—幼儿园、小学阶段),到意识到孩子内在发展动力对孩子成长的积极影响(主位研究者得出的因果模式:孩子的内在动力是影响其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家长通过经常与孩子聊天来调动其内在动力,引导方式—初中),从而让孩子学会选择人生道路(孩子自我负责、自主发展的开放性的教育方式--中专。),自我负责,自主发展。由此我们可以归纳出这位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是从强制性教育方式—幼儿园、小学阶段,到引导方式—初中,最后形成开放性的教育方式--中专。(结构性分析)
?追溯这位家长对孩子成长过程的回顾,我们不仅看到了孩子在不同阶段的有关情况,而且可以听出家长自己的反省(虽然这种反省没有明显的语言表示。)在她的陈述中表现出一种自我批评的态度,似乎对自己过去管束孩子过多而感到后悔(如,她对幼儿园整托给孩子带来“撒谎”问题的反省,“孩子上小学时我们又有两个错误的选择”等)。通过幼儿园和小学的教训,她在孩子上中学以后开始对孩子采取比较民主的态度,而且收到了比较好的成效。(如“她学习比较努力,学习成绩也不错”)。她所认识到的“人的发展”必须有自己“内在的动力”,父母应该对孩子进行引导的观点不仅值得家长们的反思,也值得我们学校教育工作者的深思。(客位研究者的归纳与诠释性评价--沉思性分析)
?我们对这位家长目前教育孩子的方式似乎可以得出一个初步的结论:聊天—引导—调动内在动力—达到人的发展。(结构性分析)虽然他对孩子有这样那样的希望和要求,在孩子成长的重要阶段做了很多决策,采取了一系列的行动,但是现在他的认识是:教育孩子不能强求,一定要尊重孩子自己的意愿,用间接的方式对孩子进行引导。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采用结构分析的思路设计一个概念图,来标示出孩子成长过程与家长态度变化过程的关系。
4.教育领域中不公平现象
一、政策性教育不公平问题
? 1.义务教育中的收取学杂费政策。
? 2.凭户籍制度就近入学政策。
? 3.高考录取中的区域定额独立画线政策。
? 4.重点校政策。
二、质量上的教育不公平现象
东西部地区之间以及城乡之间师资队伍、办学条件、教育投入以及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水平、学校管理等方而的历史性差距必然带来教育质量和人才发展质量上的差异实际带来了不同人群未来生活质量的差别。
三、道德性教育不公平现象
? 1. 分数歧视,指学生因学业分数较低或不合学校、教师规定的要 求受到不公正的待遇。
? 2. 品德歧视,指因学生经常性的不良表现而遭受教师经常性的负而刺 激、批评、挖苦、讽刺、惩罚乃至弃之不受学生虽是班级一员但却处于群体边缘。
? 3. 因学生家庭地位、经济状况、父母职业等对学生的区别对待
促进教育公平的对策
1.把教育公平作为教育决策的重要理念和依据之一,修正与调整那些与教育公平相悖的现行政策,并推动教育决策由对教育公平的被动适应到主动思考。
2.补充和完善现行教育法律法规中有关教育公平的条款.并赋子其直接的司法效力;在教育实践中,加强监督机制,保证依法行政。
3.公平配置有限的教育资源,关注贫困落后地区和边缘群体。
4.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教育过程中的公平与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