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考研论坛 返回首页

胡夔的个人空间 http://home.kaoyan.com/?3745052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2010考研历史大纲样题史料分析及简答

已有 881 次阅读2010-1-24 18:56 |

本来想参加2010考研的,可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个愿望没有实现。期待2011年能考上我梦寐以求的研究生。
我准备考历史专业的研究生。前几天,做了一下2010考研历史大纲中的样题,但是我不知道自己水平怎样,现在把史料分析和简答题传上来,希望有朋友能指正,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1、分析《隋书·杨尚希传》的一段话的历史现象,并对产生此种现象的原因加以解释。

这段话是北周大臣杨尚希对隋文帝说的一番话,成语“十羊九牧”就出自此。“十羊九牧”是指十头羊倒用九个人放牧。比喻官多民少,赋税剥削很重。也比喻使令不一,无所适从。

当时隋文帝刚刚取代北周政权,建立隋朝。这时,北方刚刚统一,而北方地区经过自晋以后三百余年的战乱生活,使得民生凋敝。而北周及以前各朝设立的州郡却过多过滥,有的地方方圆不到百里,就设几个县,一块千户人家的弹丸之地,却要划分两个郡管辖。最终使各级官府机构迅速膨胀,官员和吏卒编制人数迅猛增加,致使国家财政不堪重负。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个:第一、是自东汉以来地方上实行的州郡县三级管理机制,经过六百余年的运行,已经不适应当时的社会需要了。当时社会刚刚经过战乱,正是民生凋敝的时候,而地方行政机构却十分臃肿,因而,必须采取废除一些州郡的做法。第二、北方三百年的战乱,出现了大大小小几十个政权,每一个政权都想对其管辖之地加强管理,便出现了不同政权根据自己需要设立地方行政机构的现象。到隋文帝统一北方后,这种乱设地方行政机构的弊端便显露无疑了。

2、阅读下列史料并回答问题

下面是章炳麟大师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片断

长素又曰:所谓奴隶者,若波兰之属俄,印度之属英,南洋之属荷,吕宋之属于西班牙,人民但供租税,绝无政权,是则不能不奋求自立耳。若国朝之制,满汉平等,汉人有才者,匹夫可以为宰相。自同治以来,沈、李、翁、孙迭相柄政,曾、左及李,倚为外相,恭、醇二邸拱手待成耳,即今除荣禄、庆邸外,何一非汉人为政!若夫政治不善,则全由汉、唐、宋、明之旧,而非满洲特制也然则举明世廷杖、镇盗、大户加税、开矿之酷政而尽除之。圣祖立一条鞭法,纳丁于地,永复差徭,此唐、虞至明之所无,大地万国所未有。他日移变,吾四万万人必有政权自由,可不待革命而得之也。夫所谓奴隶者,岂徒以形势言耶?曾、左诸将,倚畏虽重位在藩镇。撮尔弹丸,未参内政。且福康安一破台湾,而遂有贝子郡王之赏;曾、左反噬洪氏,挈大圭九鼎以付满洲,爵不过通侯,位不过虚名之内阁。曾氏在日,尤必陷事官文,始得保全首领。较其轻重,计其利害,岂可同日而道!近世军机首领,必在宗潘。夫大君无为而百度自治,为首领者,亦以众员供其策使。彼恭、醇二邸之仰成,而沈、李、翁、孙之有事,乃适见此为奴隶而彼为主人也。阶位虽高,犹之阉宦仆竖而赐爵仪同者,彼固仰承风旨云尔,曷能独行其意哉!

--------------《章太炎政论选集》上册

1)这是章太炎为了驳斥“长素”的观点而发表的一封公开信,文中的“长素”是谁?

维新派首领康有为号“长素”。

2)这段文章中所提到的沈李翁孙曾左李及恭醇二邸都是晚清历史上的重要人物,请写出他们的具体名字。

沈桂芬,李鸿藻,翁同龢,孙毓汶,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恭王奕诉和醇王奕劻

3)章太炎与“长素”的分歧何在?根本对立的实质是什么?

章太炎与“长素”的分歧到底要不要革命。其实质革命派和维新派思想的对立,就是说要不要用暴力推翻清王朝的统治,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要不要改变封建的土地制度。

3、古希腊哲学家色诺芬对苏格拉底的一番话,分析其内容和含义。

内容三点:一、把农业看作致富的最佳产业。二、向苏格拉底讲授自己多年从事农业,只购买未经耕种过的土地,而不购买已耕种多年土地的经验。三、希望苏格拉底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别人。

两层含义:一、古希腊当时是以小农经济和小生产者为主的经济模式,土地是人们最大的生产资料。二、当时如色诺芬、苏格拉底之类的哲学家也要从事农业生产和商业活动,证明古希腊对农业的重视和商业的繁荣,也说明当时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分工不明显。

41876-1913年世界与主要资本主义地区工、农产品进出口对比表。

1)、简析1876-1913年世界世界经济发展主要特点。

从图表可见,这一段时间世界经济大趋势是:集团化和全球化。虽然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仍然在世界经济中占主导地位,但是世界其它地区的经济仍然得到了很大发展。具体说来,英国和爱尔兰地区仍旧是世界经济的中心;欧洲大陆是世界经济的主导;北美地区在保持其原有农业优势的基础上,工业也在大幅度发展,而世界其它地区发展虽然缓慢,但其经济也在渐渐向发达国家靠拢。

2)、分析这一时段英国和爱尔兰地区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

这一时段英国和爱尔兰地区在世界经济体系中虽仍然处于中心地位,但它们的地位在下降,已渐渐被欧洲大陆、北美赶上。同时,由于其工业发展后劲不足,渐渐向初级产品发展转变。

四、简答题

1、比较九品中正制与科举制建立的背景及内容、历史地位或意义。

九品中正制是曹魏时期曹丕听取大臣陈群建议而采用的官员选拔制度。它是由于当时门阀士族势力的兴起而产生的。这种制度将各地人才分为九等,各地设中正官予以置评,被评为上品的人可以做大官。在设立之初,还算比较公正客观,以各人的才能为主;但到后期,出现了门阀士族把持朝政的局面,因而也就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名士”的局面。到了南北朝时期,由于庶族的兴起,此制度就名存实亡了。

科举制是隋文帝时期,由于九品中正制已经不适应历史发展的需要,隋文帝对官员选拔机制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基本内容是让全国士人通过一步步的应试选拔,来确立其才能大小。由于这个制度相对公平,贫寒人家的子弟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出人头地,因而,在此后一千多年里成为我国古代社会选拔人才的主要机制。但是,到南宋后,统治阶级用“程朱理学”来维护自己的统治,渐渐禁锢了科举制的良性发展。特别是明以后,要求科举考试必须以“八股文”的形式出现,使科举制渐渐走入了死胡同。到1905年,迫于内外压力,施行了一千三百余年的科举制被清廷废除。

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在建立之初都是以为国家选拔人才为目的,因而这两种制度在中国的不同历史时期均发挥了自己的巨大作用,为国家选拔了许多有用的人才,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两种制度发展到后期,都成为统治阶级进行统治的工具,便失去了生命力,成为必须要革命掉的东西。但总的说来,这两种制度,特别是科举制,对于中华民族民族性格的养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他为中华民族谦虚内敛、崇尚教育优秀品质的形成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而且,中国在两千多年历史中文化领域始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不得不说有着两项制度,特别是科举制的文治之功。虽然由于其弊端,这两项制度已经完成了其历史使命被废除了,但无疑它们是中华古代文明不可忘怀的记忆。

2、比较洪宪帝制与张勋复辟异同。

洪宪帝制与张勋复辟都是在中国近代共和制已深入人心后袁世凯与张勋分别导演的令历史倒退的两幕丑剧。

洪宪帝制是在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成果,集行政、司法、军事(北洋军)等大权于一身后,幻想复辟帝制,令中国成为他家之天下而炮制出来的。张勋复辟是在北洋军阀混战之时,张勋以调解为名,复辟为实,占据北京,拥立清退帝溥仪复辟而上演的闹剧。因而,两者既有相同之处,又有许多不一样的地方。

相同点:(1)、两者都是在中国推翻帝制,民主共和已深入人心之后上演的令历史倒退的闹剧。从这点来说,他们是不得人心,反动倒退的。(2)、袁世凯与张勋都是清末手中握有一定军权的旧官员,因此,心中自然充满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皇权思想。从这点说,是他们的思想没有跟上民主共和的步伐,只限制在帝制的框框里。(3)、复辟帝制无非是想是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在中国几千年皇权至上的历史中,当皇帝无疑可以既满足自己,又满足子孙,还能建立不世伟业。(4)、他们的帝制都是只成功了几天,旋即就在各方的压力下失败了,因此说只能是闹剧。

不同点:(1)、袁世凯想创造自家天下的局面,而张勋只是想重塑满清皇权。从这点说,二者的目的是不同的。袁世凯想建立新王朝,做开国之主,而张勋只是满清遗臣。(2)、两者的实力不对等。袁世凯当时手握北洋重兵,又是名义上的民国大总统,因而它自己认为是有实力创造一个新王朝的;而张勋手中只有几千人的“辫子兵”,便妄图复辟帝制,只能说是痴人说梦。所以,袁世凯是有实力,并且做了精心准备的。他的帝制虽然是逆历史潮流而动,但是是有可能成功的,而张勋的复辟只能是一出闹剧。(3)、我们按现在的历史观来看,袁世凯无疑是反动的,而在当时中国分裂的大格局下,袁世凯的洪宪帝制是有一定思想基础的。当时的中国正处于走向何方的十字街头,而世界上为中国提供的借鉴无非是资产阶级共和制和君主立宪制,因而,洪宪帝制是有一定支持度的。而张勋复辟本人认为则完全是一种满清遗臣思想作祟,他是明知不可能成功还自编自演的一出闹剧。(4)、就两者的影响而言,也不可相提并论,洪宪帝制后,袁世凯留下的北洋军阀仍旧统治了中国北方近二十年,而张勋只是历史上的一点污迹。

3、古希腊城邦特点。

1)、小国寡民。古希腊的国家都是以一个城邦为中心,周围附属以农村形成的。因而,就形成了小国寡民的城邦制国家。

2)、民主政治。正是由于古希腊城邦小国寡民的特点,使其各个城邦从建国之初,便享受到了充分的民主政治。以雅典为例:在雅典,公民无论贫富,都有广泛的参政议政的权力,这一点在伯里克利时代达到顶峰。伯里克利时代,无论任何官职,全体男性公民都有权力参与竞选,而且参加城邦政治活动还有补贴。但是包括雅典在内的所有古希腊城邦的民主制也都是有限的,奴隶和外来人是作为剥削和专政的对象的,甚至包括本邦妇女都没有民主可言,因而,它的民主制是不充分的。

3)、在经济上,古希腊城邦是以奴隶制经济为主的。这种经济又分为斯巴达型和开俄斯型。斯巴达型是一种国有军事民主奴隶制,它们的土地、奴隶都是国有,因而工商业不发达,而公民则采取终身兵役制,从而造成武力强盛而经济文化较落后的局面。而开俄斯型又称雅典型,是古希腊城邦最具有典型意义的城邦制国家制度。它们以小农经济为主,由于其民主制而致使特权阶级和贵族阶级发展的不充分,因而,它们没有东方国家的国王、祭司、大贵族阶级。所以,这种制度培养出的基本都是自给自足的小奴隶主阶级,小奴隶主阶级的土地不是很多,奴隶也不是很多,因而,公民之间的贫富差距不大,阶级矛盾也不尖锐。同时,这种经济制度下,商业贸易十分发达。以雅典为例:开明的政治制度和以小农经济为主的经济制度为商业的繁荣奠定了政治和经济基础,再加上雅典自建国以来不断推行的重商制度,从而为其商业贸易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4)、文化上百家争鸣。由于有了开明的政治、繁荣的经济做保证,以雅典为首的希腊城邦创造出了璀璨的文化,在哲学、文学、科学、建筑、绘画、史学等各个方面都出现了繁荣的局面。总之,古希腊文化为今天西方文明的发展起了开创之功。

41718世纪启蒙运动主要思想原则及主张。

   启蒙运动发生在1718世纪的欧洲,最初产生在英国,而后发展到法国、德国俄国,此外,荷兰比利时等国也有波及。法国的启蒙运动与其他国家相比,声势最大,战斗性最强,影响最深远,堪称为西欧各国启蒙运动的典范。

其主要主要思想原则及主张有:

1)、孟德斯鸠三权分立、彼此制衡和法律应当体现理性的思想。孟德斯鸠是西方制衡学说的完成者,他主张将国家权利分为立法、司法、行政三种。在三权中,他更强调行政权,但主张三权的互相制衡原则。孟德斯鸠的思想奠定了近代西方政治与法律理论发展的基础,其三权分立学说直到现在仍为一些国家所使用。

2)、伏尔泰的倡导君主立宪、天赋人权、自由平等主张信仰自由的思想。他提倡天赋人权,认为人生来就是自由和平等的,一切人都具有追求生存、追求幸福的权利,这种权利是天赋的,不能被剥夺。他主张人一生下来就应当是自由的,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伏尔泰还尖刻地抨击了天主教会的黑暗统治,提出“自然神论”思想。

3)、狄德罗是启蒙运动的唯物论代表人物,它的思想既具有一般的唯物主义哲学观点的同时,又具有唯物主义辩证法思想。狄德罗站在法国第三等级的立场上,坚持国家起源于社会契约,君主的权力来自人民协议的观点。他指出,能够实现人民自由平等的是政体,任何政体同动物的生命一样,必然趋于死亡,封建专制政体终会消逝,由适合人性的政体取而代之。

4卢梭主张的天赋人权、人民主权、社会契约、革命合法、私有制是不平等的根源等观点。他的思想精华和基本原则是人民主权思想。他认为一切权利属于人民,政府和官吏是人民委任的,人民有权委任他们,也有权撤换他们,甚至有权举行起义,消灭奴役压迫人民的统治者。卢梭还强调公共意志,认为公民应接受其统治。公共意志的具体形式就是法律,遵守法律的行为就是自由的行为

5)、康德的调和唯物论和唯心论、科学知识和宗教信仰的思想。他认为客观世界有物质世界和神的本体世界两部分。否认人认识事物本质的可能性,表现出明显的二元论思想。但他的思想同时包含辩证法因素。

6)、霍布斯认为国家不是根据神的意志而是人们通过社会契约创造的;君权也不是神授的,而是人民授予的。但他并不反对君主专制,甚至认为专制政权有权干涉臣民财产的权力。他认为世界上本没有神,宗教不过是人类无知和恐惧的产物,但又提出宗教有助于维持社会秩序。

7)、洛克对霍布斯的思想进行了修正,认为人们按契约成立国家的目的是保护私有财产,因此国家不应干涉公民的私有财产。在政权形式上,他赞成君主立宪制,主张国家的立法权、行政权和处理外交事务的权利应分属议会和君主。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邀请 分享到人人 举报

评论 (0 个评论)

关于我们|商务合作|小黑屋|手机版|联系我们|服务条款|隐私保护|帮学堂| 网站地图|院校地图|漏洞提交|考研帮

GMT+8, 2025-7-3 11:29 , Processed in 0.067816 second(s), Total 10, Slave 10(Usage:3M, Links:[2]1,1_1)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 2001-2017 考研 Inc.

返回顶部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