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登录
考研论坛 返回首页

adagiov的个人空间 http://home.kaoyan.com/?6004953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跳动的音符

已有 532 次阅读2012-12-20 15:55 | 教育学

     每当我发现其中的联系时,便欣然纸上,记下自己的喜悦。仿佛灵动的音符在我面前舞蹈着,每一次意外的发现,让人沁人心脾,犹如乐曲中高低声部的衔接。最美妙的便是在迥然不同的乐章背后,竟然有着如此美丽而动人的衔接,现在看来是如此的清新自然。——颇有王国维的“蓦然回首,那么竟在灯火阑珊处”之感。

      1. 杜威学校和他的思想以及对中国的影响开始

         杜威学校,也称作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其夫人任校长。学校主要以手工劳动为主;作业有历史或社会的研究、自然科学和反思交流;教学方法多变。杜威主张教育无目的论,在中等教育改革中表现为基本的七项原则,同时也是新进步教育的原则。

         蔡元培在他的影响下,也没有制定目的,也同样提出了七项原则。“新学制”在壬子癸丑学制的基础上,做了很多改变,其变化中要注意的是壬子癸丑学制注意儿童的身心&兴趣,然而没有注意身心发展阶段。之前不惑的是在壬戌学制中加强了师范和职业教育,为何反倒后退了?原因是那时候国民ZF难以顾及教育经费。胡适在他的《新文化运动与教育问题》中提到:“北平中小学教育经费欠到而是一个月薪,广州小学教员也欠薪几个月。”这样的情况下,办教育举步维艰,蔡元培正是在那样的背景下提出教育经费独立思想。

         在当时,教育被普遍认为是救国的唯一方法。尽管被马克思主义教育家杨贤江否认(PS:罗素曾批判马克思以道德为尺——将哲学作为阶级斗争武器),但可以毫不犹豫的说,大多人都会认为如果除了教育,是没有其他可以使得民族崛起的方法了。比如武训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难以想象一个人甘愿为乞,当别人做牛做马就为办义学。先贤们注意到了中国教育的问题,其中三人搞起了乡村教育,最欣赏梁漱溟,本和毛是好友,后在批斗大会上半天不说一句,忍无可忍下喊出:“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他们不辞辛劳办农村教育。现今中共在建国五十年后开始关注农民群众…… 扯远了。

         最近网友写了篇关于信阳校园伤害事件的文章:"在美国,教育被寄予了沉重的国家希望,每一次社会危机、军事危机美国人都会首先反思自己的教育,1958苏联卫星上天,美国同年颁布了《国防教育法》,20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有超美之势,美国颁布《国家在危机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责任和支持成正比,美国在教育的财政投入1999年就达到7%(我们国家至今没达到4%),相比之下我们国家的教育总是不温不火,既没有承担更多的责任,也就不必获得更多的支持,顺理成章也不会获得更多的社会关注,这样看来,中国对校园惨案的一系列反应式再正常不过了。" 教育对于国家固然重要,毕竟对于国家,要顾全大局。比起教育,社保、环境等不可忽视,这些都需要钱,因此要推动经济体制深化改革,在85年的时候,都推动了。

         在中国,尽管说是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相互协调,然而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如同前苏联一样,多少会偏向社会本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爱国主义是核心,价值可不说你我说了算的,也不消说的。价值观可谓了植根我心中的,时代相传的,梁漱溟说的好,中国是以仁爱为本的社会。孔子开始,孟子,荀子,董仲舒,朱熹,王阳明代代相传。蔡元培正是有着深厚的宋明理学的基底,才能温良谦恭、薄责于人;才能做到“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在任四中有提到马云,以及市场经济对于道德的影响,马云和90后对话中给予了对于年轻一代的厚望:寻找价值观。

        可以说在五四以前,中国不存在价值观的问题。五四打到了孔家店,在这之前还有王充,颜元等人思想冲击了传统,颜李学派被受任公推崇。五四打到孔家店不等于打到孔子,民国时教师节还是孔子的生日(9月28日)。五四是为了解放思想,不让儒家思想一统思想。除了孔子,光在先秦还有老子,墨子,淮南子,韩非子等,可以说五四在的确受到西方思想“平等,自由,博爱”的深刻影响,提出了个性化、平民化、科学化和实用化。蔡元培学贯中西,在宋明理学的接触上,中年熏陶了古希腊哲学,尤其是美学。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应着平等。关于博爱,记得当时读到他的人生哲学:“得志,与民有之;不得志,独行其道”,我不禁钦佩,绝不亚于对于苏格拉底慨然赴死的钦佩。在《中国伦理学史》中,蔡元培这样描述:“排斥他人之思想与信仰,亦不让一也。精神界之科学,尚非人智所能独断。人我所见不同,未必我果是而人过非,此文明国宪法,所以有思想自由,信仰自由之则也。”

        在西方马克思主义中,罗兰.巴尔特主张提出自己的观点时候不应该参杂作者的背景、文化、信仰、阶级立场等,这一点史铁生也认可。我们的教育学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础的,充满了辩证法——教学与教育,个人与社会本位、主体与主导、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感觉这个考点对于非统考很重要)等等。要找个基础不容易啊,像杜威等教育观点在改革后才被接受,私以为不是资本主义那么简单。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没有基础,总不至于解释的时候先大大阐述资产阶级的民主,然后追根到底为基督教精神…… 这个不是科学,等考试完后要去看下《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最近有新版。

        关于辩证,书上写着赫尔巴特的思想二元对立,就觉得诧异。赫尔巴特是社会本位的,在教育学中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代表,然而他的基础是伦理学和心理学,重视兴趣,兴趣作为心理学和伦理学的纽带。现代的要素主义与进步主义之争也是,巴格拉曾指出:人们常常用这类假设的两厢对立或成对矛盾来表示这类冲突。这些成对的矛盾包括:“努力与兴趣;纪律与自由;种族经验对个体经验教师主动对学生主动;逻辑组织与心理组织、学科与活动、长期目的与近期目的等等;”巴格拉认为,这类假说很坏,很容易误导人,因为成对的矛盾代表着一种合理性,实际这些都是教育所需要的。(是不是佩服邓小平的伟大了…)而强调于某一个方面是为了试图统一矛盾。只有在一方反驳另一方的时候,这些二元冲突表现的十分尖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不少教育思想的差距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只是为了为自己所用而故意强调罢了—— 赫尔巴特虽然是教师本位,他也很重视学生的主体性的;杜威虽是学生本位,杜威也没有忽视教师的作用的。

        在我看来很多东西都是复杂的,如同毛姆笔下所刻画的人性: A hotchpotch of greatness and littleness, of virtue and vice, of nobility and baseness. 不知道你是否也如此认为。并不是没用东西都能统一的,有时候矛盾本身就是持续的,和谐的,没必要也无法统一。如果你承认了这点,便也否认了客观规律,进入了建构主义的思潮。


      2.建构主义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是从客观到主观,人的作用被渐渐放大。在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建构主义中,实验的对象从狗、婴儿、小白鼠、猩猩一直到人,除了婴儿,其他的发展基本是越来越智能化。与其说更关注人,不如说更关注人脑,拜脑科学所赐(突触 REM 海马体等认识)。在桑代克之前,是属于官能的形式迁移说,所对应的形式教育主义是数学,逻辑,拉丁语,希腊语等学科。尽管不是桑代克之后才重视实科知识,然而他的教育共同要素说使得人们脱离了苦海——这感觉仿佛人文主义让教徒脱离了理性的苦海,感觉之后是贾德的概括理论、格式塔关系转化等,越来越注重人的作用。

        在认知主义中,加涅是个另类。有这样一道经典辨析:加涅的信息加工理论是属于行为主义连接。信息加工理论假定,信息或者知识是先与某种先在的形式而存在的(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个体必须先接受它们才能进行认知加工,那些更复杂的认知行动才得以进行。它主义到了已有知识在新知识中的作用,但没有看到新旧知识之间反复,双向的联系,相互的作用。(这一点在维特洛克的生成性学习明显可以看出)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收藏 分享邀请 分享到人人 举报

评论 (0 个评论)

关于我们|商务合作|小黑屋|手机版|联系我们|服务条款|隐私保护|帮学堂| 网站地图|院校地图|漏洞提交|考研帮

GMT+8, 2024-5-11 18:29 , Processed in 0.045609 second(s), Total 7, Slave 7(Usage:3M, Links:[2]1,1_1) queries , Mem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 2001-2017 考研 Inc.

返回顶部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