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bull in a china shop这个成语在英语国家人心目中的形象是:一头喷着鼻息、怒气冲冲的公牛闯进摆满精致瓷器的店里。现在主要指在一个需要举止灵巧得体、细致周密的场合忽然闯进一个行为粗鲁、手脚笨拙、会惹麻烦的人。
1816年英国代表阿姆赫斯特勋爵(Lord Amherst)奉命出使中国,与满清王朝交涉发展贸易问题,进行贸易洽谈,结果一无所获,惨遭失败。当时英国多家报纸刊登以A Bull in a China Shop为名的漫画,把阿姆赫斯特勋爵画成一头闯进瓷器店的公牛,对这个行事鲁莽遭到失败的外交官进行淋漓尽致的讽刺。这幅漫画,妙在不仅画得传神而且一语双关:china既指瓷器又指中国,bull既指公牛又指英国。瓷器之所以叫china确实是因为中国的关系。西方的瓷器是从中国输入的,所以用称呼中国的词来称呼它,相信大家这个都很清楚的。至于bull指英国则又牵涉另一典故,这里的bull指John Bull,一般译成“约翰牛”,起源于16世纪英国著名作家兼宫廷御医约翰·阿布斯诺特(John Arbuthnot , 1667-1735)所写的一本讽刺小说《约翰牛的生平》(The History of John Bull)。该书的主人公“约翰牛”就是当时英国社会的人格化、形象化。如果看过这部小说,那就很好理解了,作者笔下的约翰牛,为人粗暴冷酷,盛气凌人,欺辱弱者,桀骜不逊,颇有些牛劲。这个专横跋扈的形象决非作者的凭空捏造,而是与当时英国社会的经济状况紧密相连的。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的17世纪,资产阶级政权对内实行“圈地运动”(the Enclosures),对外实行殖民地的掠夺政策,以便积累大量的工业资本。“约翰牛”的形象也正是这个时期英国所的体现的形象。
据说,这个成语,在20世纪70年代发生的一件外交大事件上也被用上了。因“水门事件”(Watergate Affairs) 而被弹劾的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 (Richard M. Nixon, 1913-1994),在他1978年出版的《尼克松回忆录》里的“突破美中僵局和尼克松访华”一章中谈到,当美国秘密对华的外交刚刚拉开序幕,中国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时,副总统斯皮罗·阿格纽 (Spiro T. Agnew) 却横插了一杠子的事。他对新闻记者说,随乒乓球队来华采访的美国记者所写的报道是对红色中国有利的,这样有助于“共产党中国政府”的宣传。但是阿格纽还对当时采取放宽对华贸易和签证的限制持保留态度,这使尼克松大为恼火,因此他在回忆录中写道:At this point a bull in the form of Ted Agnew inadvertently careened into this diplomatic China shop.(正当此时,阿格纽就像一头公牛,不自觉地冲进了对华外交的瓷器店。)同样,这里China起着双关语的作用。
a bull in a china shop 这个成语形象生动,喻义明显,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被用到。
例子:
1.Don't rush into the negotiations like a bull in a china shop.
不要草率地进行谈判。
2.His sister accidentally broke the teapot, she really is like a bull in a china shop.
他的妹妹一不小心就将茶壶打破了,可真是个冒失鬼。